看到的爱心,挣来的实惠
看到的爱心,挣来的实惠
近日,杭州一养老机构招募了一批年轻志愿者,他们每月只要完成20小时的助老志愿服务,再支付300元就能住进30平方米的“标间”,可以节约房租一千多元。这种开创性的举措真是一举多得,值得推广。
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其实,老少搭配,生活更有味。年轻人朝气蓬勃,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追赶新潮流,但也容易冲动蛮干;老年人历经风雨,经验丰富,处事坦然,性格稳重,但对信息时代的千变万化却手足无措、难以适应。在志愿服务中,老年人得到了年轻人手把手地教学、心贴心地服务、面对面地照顾,年轻人也收获了老年人分享的生活常识、人生感悟、工作得失。年轻人在锻炼中学会了交流、懂得了沟通、改变了性情,老年人在学习中收获了知识、释放了情绪、体现了价值,“老人味”也被活泼的年轻人“赶跑”,双方可谓相得益彰、完美互补。
同时,有限的资源最大化应用也让几方获利。对于养老机构,多余的房子闲着也是闲着,不如便宜“出租”,既有经济利益又引来了高学历、高素质的志愿者。对于年轻的志愿者,既能减轻经济压力,又能成为“爱心使者”,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为老年人奉献自己的一份爱与情,也弥补了部分人因为种种原因不能照顾老人的遗憾与失落。对于老年人,他们更渴望年轻人的豪迈与激情,那毕竟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美好的回忆。对于社会,爱心就像一股甘甜的清泉,由地心喷射而出,然后四处奔流,呼唤大家一起伸出友爱之手。
当然,有人质疑,志愿者做公益本是心甘情愿的主动行为,如果掺杂了利益的驱使可能就变了味儿,志愿者难免敷衍应付,失去了真正的意义。我的回答是:“看到的爱心,挣来的实惠。”志愿者付出了劳动,并且这种劳动是有最低时间限制、所有老人监督、养老机构考核、个人道德控制的,并非随心所欲没有约束的。付出就有回报,志愿者也是人,也要生存,也要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奔波,也要为工作家庭尽心尽力,所以适当的优惠更能吸引广大的志愿者投身到公益服务。
现在,我市中小学响应国家号召,推出了“社团活动”、“社区服务”、“弹性放学”等服务,假期里、放学后,老师自愿报名服务、学生无偿享受服务、学校适当给点儿补助,这既是对参与者的肯定和尊重,也减轻了家长的忧虑和负担。我想,这种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行动都值得效仿和肯定。
“做公益谈钱不伤感情”,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李丽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志愿者得实惠应该提倡,不管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中国青年志愿者网要求全体公民实名注册并且享有以下权利:优先获得志愿者组织和其他志愿者提供的服务,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所赋予的权利。我相信这也是社会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