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年的金智英,你现在还好吗?

去年的韩国电影市场被《寄生虫》一路席卷、大放异彩。余光之下,两位女性导演的处女作在奖项、口碑和票房上也有不错的成绩。一部是金宝拉导演的《蜂鸟》,带着少女时期的自传色彩;另一部是金度英导演的《82年生的金智英》,改编自同名原著,讲述男权社会中的女性生活,在韩国男性中引起了一些争议。

第二遍看《82年生的金智英》还会触动,作为导演处女作不止执行厉害,感情刻画也很细致,让人有切肤之痛,各个环节都很到位,剧情、人物、情感饱满充裕,值得重温。结合不久前崔雪莉之死韩国男性的各种发言,再看日本的《日本之耻》《坡道上的家》等片子及事件,受儒家文化影响、大男子主义风行的东亚国家,对女性的态度近乎殊途同归,可能只有学术人士才能解释这种现象。

《82年生的金智英》故事很简单,生于1982年的金智英,是一名文学专业毕业的高材生,在一家传媒公司任职,工作能力出众,由于结婚生子只能辞职回家当全职主妇,在带孩子、应付饮食起居、家庭关系等日常生活中,渐渐感到疲惫无力,有了抑郁倾向。这种抑郁一部分来自于社会对全职主妇的歧视和家人的不理解。

虽然早已步入发达国家之列,韩国和日本至今还有女性结婚后必须回到家中,一心做好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这样的传统。《82年生的金智英》中,不论是上年纪的婆婆,还是刚刚当上母亲的年轻女性,还是职场里的男人们,都在言行中透露一个信息:女人上不上班不重要,女人的主业是带出优秀的孩子,服务好全家人。这种设定对很多毕业于名校、有才华、有能力的高知女性亦难避免。

有一个细节,金智英和很多年轻妈妈一起聚会,分享各自育儿心得。一个妈妈说道,自己毕业于首尔大学数学系,结婚生子以来,平生所学只能给自家孩子教授乘法口诀表,每当寂寞时就带一本数学书,通过解答里面的方程式取乐;另一个妈妈调侃说,自己学的是表演专业,现在给孩子讲故事、角色扮演时,专业技能才派得上用场。

《82年生的金智英》基本上尊重了原著小说,没有大起大落的冲突,只有零碎生活细节和日常表情,即使有令人揪心的时刻,也发生在家庭里,咖啡馆,公司等公共空间,基本都是言语冲突,但令人过目难忘,比如,在咖啡馆里,上班男性对带孩子的女性的歧视。

辞职回家不是金智英的本意,她在传媒公司干得好好的,自信能获得晋职,公司却把名额给了表现平平的男同事,理由是,女人一旦结婚、生子就会辞职,影响公司的发展,不值得培养提拔。被迫回家生子之后的金智英,每天埋头于琐屑之中,职业理想还未曾熄灭,慢慢就抑郁起来。

学文学的金智英是一个生性敏感的人,她的理想是当一个作家。父亲去英国出差时,买了一支精致钢笔,回到家却因为潜意识里觉得金智英是一个女孩子,而忽视她的渴求,把钢笔送给了不爱学习的弟弟。现在没有时间写作,但金智英依然对这件事心心念念。

金智英的遭遇不是个人问题,是普遍性问题,作为她的参照体,她的女上司,她的母亲,都是男权社会的“受害者”。女上司因为一心扑于工作,忽略了家庭,虽然业绩优秀,却在男人眼中得不到尊重,只能辞职出来自己开公司;她的母亲小时候成绩优秀,为了家里的男孩子,只能牺牲上学的机会,出来赚钱供他们上学。

当全职主妇期间,处在抑郁边缘的金智英,突然有了“通灵”的本领,经常会“变成另一个人”,用那个人的口吻跟别人说话,她以长辈身份跟妈妈、跟老公说话,自己却不自知。老公以为她“鬼附身”,去网上搜索偏方。可能这不是精神疾病,能够转化身份、以第三人称视角去实现共情,正是想当作家的金智英的减压方式和对人生叙述的方式。

按很多人的说法,金智英的遭遇其实不算惨,不安源于自己的人生追求,每天在阳台上对着落日不想去虚度一生。她有一个不错的家,老公高大帅气、有稳定工作,性格温柔体贴,一直迁就她,为了她重新出去工作,牺牲自己的晋升机会,休了长期育儿假回家带孩子;金智英的父母,姐姐、弟弟都是通情达理的人,弟弟把父亲从英国带回来钢笔送给了她。

诚然,这是一部主流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色彩明艳养颜,镜头工整舒服,剧情没有突兀、难以接受的地方,结尾无疑也是圆满的,金智英走出家门重新上班,成为了职业女性,她以自己经历写的小说终于出版,并成为了畅销书。金智英终于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西蒙·波伏娃曾说:“ 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造就的。”、“人们将女人关闭在厨房里或者闺房内,却惊奇于她的视野有限;人们折断了她的翅膀,却哀叹她不会飞翔。”这些话对今天女性依然适用。

电影毕竟是电影,观众要清醒认识的是,《82年生的金智英》结尾不是金智英和男性世界抗争的成果,基本上家人成全、个人努力获得的,真实的男性世界还像墙壁一样冰冷地树立在每一个东亚女性面前,金智英只是少部分侥幸的逃脱者之一。

赏味期限

春风十里,不如你。

书影音,见真心,

花十分钟时光倒流,读一篇小文春风不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