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人生难报三春晖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人生难报三春晖 

 河南  王彦邦 

终于退下来了,日子一下子清静了。然而,思绪却越来越纷杂了。夜半无眠那时,诸多久远的陈年往事便会时不时泛上来,搅扰心灵。

而回忆最多的往事,却多是有关母亲的身影。

母亲已离开我们三年多了,音容笑貌却无时不在我脑海中显现。无论赋闲在家,还是夜半梦里……甚至出国旅行都会梦到母亲,叮嘱我出门在外要注意安全……

渐渐地,我有些相信:也许人真的是有灵魂的?也许母亲天上的灵魂也仍旧在“儿行千里母担忧”?

我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母亲曾让邻村算命先生给我算过一卦,说我生时八字命相好,这可能也是相信命理学说的母亲一心望子成龙,并且始终对我严格要求的原委吧?

我出生时正赶上58年人民公社大跃进吃大锅饭。有人建议给我取名王大伙,有人建议叫王跃进等等。我的祖母是大家闺秀,她嫌这些名字太俗,执意给我取名彦邦。我的叔伯兄弟有叫安邦的,有叫振邦的,有叫献邦的……

祖母给我取名彦邦,既有叔伯兄弟一脉相承的含义,也有对我未来的寄托。上小学报姓名时,邦字定下了,究竟用那个yan?家里人不识字,确定不下来,还是我本村的小学老师朱兴旺,查了字典确定用“彦”字!美士为彦,这个字古指有才有学有德行的人。于是在中原有一个名叫洪山庙的小小的村落,便有了一个名叫王彦邦的人。

我姐妹四人当中只有我一个是男孩子,但母亲却并不娇惯于我。母亲常说儿时的我很淘气,整天风风火火地东跑西颠,还喜欢和比我大的孩子玩,象尾巴一样跟在他们后面去河里游泳,还逞能往水深的地方……

上岸后,听说有人跑去告诉了母亲,我估摸回到家后,母亲决不会轻了饶我……因怕挨打,于是就不敢回家了,一个人在家院的周围瞎转悠。天快黑时,爬到家里东院的弯腰枣树上察看动静。只见父母一遍遍地从村里找到村外,又从村外找到村里,嘴里不停地喊我的名字:“彦邦,快回家吧!不打你了。”

末了,我看见母亲快走到树下时,这才从树上扑通一声跳下来,先是把母亲吓了一大跳,后来再看清是我,母亲竟然忍不住低声哭了起来……

记得从那以后,母亲便基本改变了以前那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遇事大多开始用和风细雨的形式给我讲道理……

我们村子不大,我常把村里小孩统一组织到一起,编故事给他们听,有时还领他们去上树摸树猴。还学着大人搞运动的模样,每周给他们开一次小会,批评几个再表扬几个。一天天的,无论我走到哪里,身后总是跟一小群儿,成了名副其实的孩子王。

四年级时,我们班换了一名女教师教语文。我不喜欢她的教学方式,故而老在课堂上给她捣乱,还领着同学恶作剧,模仿响器班唔哩哇叫,弄得学生好几天上不成课。老师找到母亲,母亲那次再一次地用武力惩罚了我。

之后又给我讲了很多道理,总之大致内容就是要我尊重老师、尊重有学问的人,只有尊重有学问的人,自己最终才能成为有学问有本事的人,等等。

母亲那次教导,对我一生的影响都很大。

还有一次我逃学了,大概一整天没到校,母亲得知后竟然用镰把揍了我一顿,“咱家里的鸡下的蛋一个都舍不得吃,全都卖了给你缴了学费,你竟然敢逃学?没有学问,长大了你想做啥?”

那天,从母亲痛苦而痛心的神情里,我看出母亲对我的失望。我突然明白了什么,一个人坐在那里想了很久……

我和我的二姐相差两岁,是一块入学上的一年级,因为实在供养不了两个孩子一起上学,母亲只让她读了半年书便让她回家了,此事成了母亲一生的遗憾……

或许母亲觉得没能让二姐多读些书而心有愧疚,所以,平时我们姊妹四个有了什么不是,母亲从来只吵大姐妹妹我们三个,从来不苛求二姐。

小时候我到大姐家走亲戚,独自提着母亲自己编的八斗篮子,里面装着母亲自己炸的一篮油馍作礼品。我还没有坐下,见大姐婆家的一个前来串门的邻居顺手拿起旁边的一个秤,同着我大姐的婆母的面,秤了秤我提来的篮子的轻重,嘴里说“这篮子虽小还不轻啦,”我不懂她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回家问了母亲,母亲突然生气地说,“这分明是看不起人,邻居不懂事,婆婆也不懂事吗?”

后来母亲又专门带我来到大姐家,问大姐的婆婆:一个小孩子专门跑来看望你们,你们还要再拿秤过一下礼物几斤几两?有这样为人做事的道理吗?

当时把大姐的婆婆羞得满脸通红,连连赔罪不已……

母亲是一个普通的中国母亲,她在为人处事上既懂人情世故,同时又认直理并懂得维护自己尊严的做法,对我的人生影响也很深……

后来我离开本村到五里地外的村子读高年级,逢刮风雨雪天气,母亲就会烙几个馍让我中午吃,再到老师办公室喝点水就算是一餐午饭了。在前谢学校的几年,我遇到了谢安国、王中林、谢占军、朱榜锦几位老师。他们的课都讲得生动引人,一下子引发了我学习的兴趣。从此,我开始认真听课,认真做作业,考试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老师经常在班上念我的作文,让我在大会上发言,学校每周一期的黑板报也让我来办。一次学校召开家长座谈会,我父亲去前谢学校参加会议,这是我记忆中他第一次进学校门。

学校领导胡悦奎校长和任课老师专门介绍了我的学习表现和各门功课成绩,父亲回到家里向我母亲汇报了我在校的情况,母亲露出少有的开心而幸福的笑容……

后来我又到乡里的高中上学,每周只能回家一次。每到周末,母亲都会跑到村南边一边暸望一边接我回家。而到返校时,她又在家门前久久地目送我的背影……

那时,乡下地里打的麦子大部分都交了公粮,农民大多都是靠吃粗粮度日。母亲就用玉米做里,外面再包一层白面,这在我们河南叫做“包皮烙馍”。这样一来虽说制作上费事了,但看上去既好看也好吃,还也不致于让别到同学看到寒酸。母亲还常给我炸一点芝麻盐加辣椒粉给我配干粮吃下饭。每到周末回家,母亲都会把平时家里舍不得吃的麦面擀成面条,给我做汤面捞面……

那些年月,农民能吃上一顿麦面做的面条饭,比过年还开心……就算到了现在,每想起母亲的手擀面条的味道,仍止不住口水……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其实全中国的农民家家都很拮据,仅仅靠几只鸡下的蛋已经无法供养我读高中的费用了。母亲决定把家时的一棵大核桃树卖掉。这棵树有近百年的树龄了是我的太祖母亲手种下的,父亲虽有点舍不得,但知道母亲供养我继续读书的决心,也只能忍痛答应。

一棵百年老核树卖了近百元钱,终于使得我读高中阶段衣食有了着落。卖了树,母亲首先买了一块布料,给我做了一身新衣服,让我在同学们面前增加了自信……

改革开放后,我儿子两岁多了,因为我们家没有钱买电视机,儿子便天天跑到邻居家看电视。母亲见孩子天天到别人家打扰,回到老家后,竟然把改革开放后家里责任田打下的小麦卖掉,给我们送来几百元钱,让我们的小家也终于拥有了在那个年代很让人羡慕的第一台电视机——黑白电视机。

参加工作后,我从教书转到行政,继而又调到郾城县委工作,再后来又先后任广电局、漯河医专工作,她知道我一直在进步,一直在读书和学习,业余时间还练习书法绘画等。母亲心里明白,我这个儿子,一直都在给她争气争光……

后来,我把母亲接到城里,又背着她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把乡下老家的旧房扒掉并重新给她盖起了新房。当把她送回老家后,她看到家里焕然一新,便再也不想来城里住了。后来母亲在老家新院子里喂了一群鸡,还承包了二亩责任田。对生活感到很是满足很是开心。

母亲过了九十大寿的生日后,我和爱人反复动员下母亲才勉强答应和我们住到一起。可是往往都是还没住满一个月又吵着要回老家去。偶尔也会到我姐妹家去一段时日,但大多时间还是更愿意住在老家。

母亲生的活很简单,大多喜欢粗茶淡饭,爱人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贤慧的好女人,知道母亲爱吃菜馍、蒸面条等,便经常变着花样给母亲改善。母亲在我家住的期间,对我最不放心是我的饮酒。一个下雪的深夜,我正在熟睡,母亲把我卧室推开,把我吓了一跳,我说娘半夜了你咋还没睡?

母亲说,我想你喝醉了在雪地里躺呢!

我说,今天没喝酒,你快去睡吧!

至今每想到此事,我的心就会揪得痛——娘那时都快百岁了,却还时刻不停的挂念着我这个儿子……

2017年春节是全家四世同堂、全家到得最齐的一个春节。也许是心灵感应,我忽然想:母亲今年已经九十五岁高龄了,一定要照个全家福。

那天,我们如愿和母亲合影照了一个全家福!放大了挂在客厅里。到了秋天,母亲正在大姐家小住时,大姐突然打来电话来说母亲这两天不仅吃得很少,吃饭之后还想呕吐。我立即接她回城到医院拍片子,显示肺部气管老化……

母亲医院的日子,我们姐妹轮流守护照顾她,她对我和她的儿媳说:“我活着你们都没有惹我生过气,都孝顺我了,我死了也不要很哭,哭也没用。以后你们要照顾好自已的身体。”同时又表扬我:“彦邦你的一切都是靠你自已干出来的,没有依靠任何人,算命先生说过你的命是靠山山倒,靠水水跑……”

母亲的话当时已经让我预感到,这可能是她老人家她生命弥留之际最后的话……

母亲为儿女操劳一生,历尽千辛万苦,在当时那样窘困的条件下,从衣食住行到抚养我们读书长大再到我们一个个成家立业,她一生所忍受的沉重与苦难,担心和希望,真的是我这个做儿子的用任何语言的表述都是浅薄的……

母亲在,人生尚有来处;母亲去后,人生的隧道似乎只能望向终点了……

母亲去了,永远地去了,现在想来,我一生最大遗憾就是在母亲生前没能多陪陪老人……做为被母亲始终疼爱的儿子,已经成为我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了……

我家门前种了一棵凌霄树,每到春夏秋这三个季节,橙红色的凌霄花一簇一簇地簇拥着,成为我们巷子的一道风景。母亲在世时,每当我出门上班,母亲就会拄着拐杖倚在花下目送我离开,而下班或是出差回来,又总是倚在花下盼我的归来……

母亲已去,凌霄花仍旧还在盛开,而花团锦簇的花下,却再也没了母亲倚门盼儿的身影……

王彦邦,河南漯河人,中共党员,1960年4月29日生,从事党政工作,艺名子彦,艺斋洪山梅庐。自幼受故乡许慎文化影响,工作之余学书法、绘画、篆刻,注意以诗、书涵养书艺,把艺术追求与人生追求相统一。感悟中庸之道,注意追求传统笔墨技法与现代艺术观念的统一,重神韵风骨,线条刚劲,富于弹性张力,具有刚劲、清新、洒脱奔放的风格,有较强的时代气息。书法在全国大赛中五次荣获一等奖,五十多次荣获金奖,业余写作。现为:王拱壁书画院院长,王拱壁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南京长江书画院名誉主席,中国翰林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名誉副主席,吴道子书画院客座教授。

 附:【大赛公告】 ‖ 关于举办首届“天津散文杯” 全国乡情散文大赛的公告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李   韵

编校:田光兰

制作:吴金程

友情提示

征文稿件,原文发出。如错别字较多或乱用标点符号的,会影响文章质量,评审减分。

微刊编辑部

顾问:张宝树

主编:李锡文

执行主编:陈彩洁

副主编:李韵

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吴金程  周璇

天津散文·微刊邮箱:732241689@qq.com

温馨提示:为节省编辑们的宝贵时间,微刊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谢配合!

立足天津,面向全国

博采众长,力推精品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

(0)

相关推荐

  •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020年母亲节,你为母亲做了什么?

    我用一首律诗来作为回答: 佳节慽慽暗自伤,可怜游子念萱堂. 孩儿非是无情意,老母依然恋故乡. 取义修身怀梦远,齐家守事应担当. 春晖寸草难酬报,忠孝双全觅宝方.

  • 就读这篇 | 不经意间像春雨般的爱

    不经意间像春雨般的爱 邹安音 那正是5.12地震后的一个节日,虽然夫在外地工作,女儿要补习功课,但备感生命之珍的我还是决定回重庆看望古稀之年的母亲,于是毫不犹豫发动轿车,一个人驶上回老家的归途. 当天 ...

  • 第四届“阳光杯”全国诗歌大赛参赛作品:壶口,母亲河的小酒窝

    壶口,母亲河的小酒窝     赵德平 那一年,冬天冷得刺骨 母亲去了,只留下父亲和我们兄弟仨 连一张照片都没留下 那年我6岁,努力在头脑里刻印下 母亲的容貌.但黄土高原的风沙 一年又一年,蒙覆在我的记 ...

  • 散文||甜甜的红苕糖【征文】

    甜甜的红苕糖 我的家乡在大山中,盛产红苕,四五月裁上苗,不需要施肥除草,初冬收获时,一锄挖开泥土,又多又大的红苕便在地里翻滚.这时,母亲就忙里偷闲为我们熬红苕糖,她边熬边说:我白天要出工,抽空还得给你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我的三任班长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我的三任班长     湖北  王敏 有一首军旅歌曲,歌名叫<我的老班长>.每当唱起"我的老班长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人生之旅海河情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人生之旅海河情    天津  许新复   苏轼有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我们每个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人生若兰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人生若兰    江苏  阿慈兰若  只有蜜蜂知道花儿有多甜. --题记 在广袤的果木林中生活,鸟儿们朗诵诗歌的节奏便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郎平的澎湃人生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郎平的澎湃人生   天津 刘银环  2019年9月14日-29日,第十三届女排世界杯比赛在日本举行,经过15天的激烈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苦瓜人生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苦瓜人生    山东  董丽 在乡下,苦瓜是最不起眼的主.春天的时候,母亲在院子里或者院墙外认真地种丝瓜南瓜,唯独苦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时光抹不去的乡情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时光抹不去的乡情 山东  赵金雷 小时候,没有走出过大山,四面环山的小山村就是我的全部世界,村里的每一个地名,都是我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一宫旧事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一宫旧事 天津  李英 为了写好<一宫旧事>,星期日上午11:00时一下课,我从老年大学立即乘车,直奔一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姗姗来迟的惊喜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姗姗来迟的惊喜 天津  孙乃秀 静悄悄的1983年和往常没什么区别.知青们在新桥农场依旧过着十九年来"日出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隔代亲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隔代亲 河北 王友明 记得小时候,奶奶常抚摸着我的头用亲昵的口吻说:"孙子孙子,奶奶的命根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