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名山】伏羲遗风古风台
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玉门关当随之设立。据《汉书·地理志》,玉门关与另一重要关隘阳关,均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皆为都尉治所,为重要的屯兵之地。当时中原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曾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虽只余下断壁残垣,置身其间,却仍能隐隐感受到,边关的铁马金戈之气,使人不得不慨叹,历史的沉重和苍凉。
进出敦煌的商人、邮驿、使者,无论是走昆仑北麓,还是走天山南麓,都必须经过两关。它们不仅护卫着河西走廊西大门的安危,同时也要负责为过往人员签发“护照”。汉唐时期,这两座在荒野上对峙而立的雄关一度热闹了数百年。
过了疏勒河继续往西,再看不到一丁点的绿色,大地被一层黑色的沙石覆盖,这就是黑戈壁,寸草不生。王之涣的“春风不度玉门关”不只是在抒情,更是在写实。
班超:但愿深入玉门关
东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班超。他出生于文学世家,是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他起先是为官府抄写文书的,后来弃笔从戎,随大将军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当时西域诸国因为交通、政治和经济等原因与汉王朝缺乏联系,被北匈奴所控制。北匈奴得到西域的人力、物力后,实力大增,屡次进犯河西诸郡,使边关人民不堪其苦。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班超正确地执行了汉王朝“断匈奴右臂”的政策,平定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不仅维护了东汉的安全,为西域回归、促进民族融合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世称“班定远”。他年老时上书皇帝“臣不愿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皇帝见他言辞恳切,所以准他回乡.班超以71岁高龄荣归故里,第二年就与世长辞了,当代有一首诗追忆此事说,
“玉门关外马萧萧,定远奇功万世标。三十春秋英武在,何人不道汉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