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学习等于提前积累优势?这话可不一定对,家长们要小心
第一次送大宝进幼儿园的时候,我很担忧,除去担心他能否适应新环境外,还在担心他是否能跟上幼儿园的学习。对此,我老公表示:操闲心。在他的观念中,小朋友在幼儿园就是吃吃喝喝跑跑玩玩,学习不学习的完全没有必要。
本来我也是佛系随缘,直到有天与闺蜜小糖聊天,她提到自己的儿子已经学到小学二年级的数学了,我问孩子是上二年级了吗?
她说不,还在幼儿园上大班。我感到匪夷所思的时候还有如临大敌,虽然看了不少教育书籍,告诉自己对于孩子的培养要顺应天性与自然。
大宝很聪明学习能力很强,一定可以消化幼儿园课程,同时反复在心里暗示自己:不要焦躁,不要慌乱,不要给孩子增添负担,但心情还是无可救药的变得越来越沉重。
既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也怕自己错过让孩子提前学习的机会,让他没有别的小朋友积累的学习优势。人生的赛道上,因为没有提前学习而落下一大截,那可真会成为我这个老母亲的梦魇。
于是我把大宝送进了学习班,结果也顺理成章的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大宝在一二年级时表现十分出色,基本每门课程都是全班前列。但遗憾的是,到了四年级之后,他的成绩退到了中上游左右。
在做事后反思的时候,想到大宝在四年级成绩的下落问题,我认为一是提前学习的优势已消失殆尽,二是我太急于求成。超前学习在幼儿园升小学的时候有用,但到了再高一点的年级,这种优势也不一定能剩下多少,可以说提前学习有利也有弊。
提前学习到底有没有用?
提前学习对于学生来说,自然是有好的一面。首先,孩子在幼儿园提前学习了小学课程,在刚升入一年级时,这种知识积累会让他们更加顺利地适应课程,在学习上得心应手。其次,提前学习实际上也在某种程度上开发了他们的脑力与智力,让他们相较同龄人来说表现更成熟。
但同时,提前学习也有弊,若是强度过大,最大隐患是导致厌学。最次也可能让孩子养成诸多不良学习习惯:上课不认真听讲、自我优越感强、学习功利心重、相比较其他学生可能心理承受能力更差等等。
这里不得不提到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一次关于提前学习是否有效的实验——人们把100个幼儿园对半分为“游戏型”与“学术型”两种进行横向比较。
结果是,在最初的几年中,“学术型”幼儿园的孩子更具备学习优势,但到4年级之后这种优势不复存在:这群孩子们不仅阅读和数学上明显落后,社交和情绪技能方面也远远比不上“游戏型”幼儿园毕业的孩子。
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教授Drew Bailey和Greg Duncan认为:“学前抢跑的学术优势之所以会消失得那么快,其实是因为——孩子在早期教育中学到的内容,有很大一部分根本就是他们在小学阶段肯定会去学习的东西。”
对于超前学习的一点看法
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超前教育”的定义,即让小朋友接受不符合当前年龄段的教育。这意味着一定程度的揠苗助长,尤其是在幼儿园到小学这段幼儿成长发育的关键期。
他们从身体到心理都处于适应环境、需要克服困难的阶段中,但家长却“人为”的利用“超前学习”让孩子迈过转换学习环境与学习方式的坎,虽一时让孩子迎来进步,但却不是一世的一劳永逸。
超前教育究竟可不可取?
但这预示着让家长们全盘抛弃超前教育吗?并不是,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要具体事物具体分析,并且要一分为二地看事物。
超前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自有它的可用之处,只要不过需要在小朋友可承受的临界点范围内。中国的应试教育要求孩子们需要认真苦读才能有好成绩,除去天赋异禀的学习种子外,不少学生都需要课外补习才能够有扎实的学习基础。
幼儿园升小学的阶段是幼儿们认知能力、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学习能力等等形成的关键时期,送去专门的学习班没有必要。
但家长们平时可以给幼儿园孩子讲解一些小学知识点,例如多读一些书给他们听,教一些简单的数学计算方法,或者在游戏中了解数学学习等等,都是在“临界点”内让孩子超前学习,是幼儿可承受的范围同时又不会造成过激反应。
04、家长应该怎么做?
此外,对于这个阶段孩子的学习,家长应该做到三点:
第一是保持心态平和,一口吃不成个胖子,对于孩子的学习进度与成绩,家长们都需要平和以待,方知歇斯底里只会适得其反;
第二是制定合理学习目标
学习是件务实的事,既不能一步登天也不能随波逐流,需要家长在孩子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范围内制定学习计划,让他们在能完成最低目标的同时还有动力追逐更高的目标;
第三是多鼓励少批评,很好理解,这也就是所谓的鼓励教育,不断肯定孩子的价值让他们成长为更好地自我。
枕边育儿寄语: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超前教育也是如此,不必刻意诱导,只需要相机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