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学习太极拳--慢练、换劲、开悟、练心

太极拳的学习与其他拳术的学习思路不同。除了太极拳,没有一个拳术是故意放慢了去练的,这是太极拳的鲜明特点。因此,学习太极拳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太极拳的慢并不是为了适应年老体弱的人而发明的,而是导引内气的需要。如果动作快了,内气却跟不上,就失去了打太极拳的本义,成了舒筋活血的体操。那就把太极拳的价值大大削弱了,相当于吃西瓜扔了瓜瓤吃西瓜皮。因此,太极拳不是老年、体质弱的人的专利,而是适用于大众。只要感兴趣,谁都可以练。
其次,学太极拳的年龄就功夫的角度来说,越年轻越好,只不过年轻人容易倚仗体力优势把它练成努气、使拙力的外家拳术。只有懂得换劲,把牛马之力换成狮虎之力,才能进入太极的门径。而换劲有很多方法,年轻人由于习惯了使用本力,反而不容易换。这在佛家的说法,就是业力大,换成现代语汇就是惯性大,无论是思想上、情绪上、行动上,这跟年轻气盛关系很大。但也不是绝对的,只要自我意识到自己的惯性,不再执著,也很容易改变。
从心性上说,练太极拳的好时机是遇到挫折,知道反省内察的时候。只要具备了这样的心境,学习太极拳就很容易走上正轨。否则,就得在拳上有一番磨难了。一般拳师在教年轻人时,包括运动队的教练训练小队员,都是采用大运动量先磨光他们的有为之力,累得使不上劲的时候,再教正课内容。对于中年初学者来说,显然这种方法是不适合的,除了打击对练拳的信心,几乎没有什么积极的作用。中年人的身体早就是亚健康状态了,而且人在35岁以后所有器官功能开始走向衰老,而不是继续增强,不像年轻人,就是练错了,至少也能长身体,总比有时间就拿起手机玩游戏对身体好吧。
不使用疲劳战术而换劲的练法,是武术这个行当内的秘密,不是看看文章,听几句心法就能换了的,需要在老师指导下系统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练习,才能完成。这就是这个行当为什么遗留有拜师这种“封建迷信”做法的原因。
再次,拜师是一种契约关系,实质是一种约束力。在这个基础上,老师才敢对学生狠、硬、冷淡,在把功夫贯彻下去的同时,也把学生的性子换了,让学生随着功夫难度的增加而生出相匹配的心性来,以保证功夫继续深入下去。没有心性的磨练、洗涤、去躁的过程,就托不起功夫的修炼。此谓:厚德载物。有经验的老拳师一般来说并不担心功夫被坏人偷学去,因为坏人心杂,没有古人所说的“道体”,怎么可能承载得了道呢?无道更何谈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就是武术为何能够成为修道的手段的机理。这个过程需要数年,没有契约关系,用什么来保障?用法律吗?法律管你这个?用亲情?亲情是亲人之间才能用得上,亲人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且亲情的力量太小了。武术不在血脉间传承,而是在法脉,只能被追求武术的人得到。毫不在意就得到了的,必浅。不在意就不会下功夫练,心思就下不到位,练到差不多就收手了,如何得到?得到是练到的同义词。师生之间没有约束力,老师一用心,学生就被气跑了,什么也谈不上了。
有人说我不想拜师,拜了师事情很多,我忙不过来,也不愿意受太多约束。我就这么玩玩吧。能不能玩出功夫来?也不是没有,但是得有基础,而且你遇见的老师想把东西传给你,你拜不拜也无所谓的。有的老拳师被一个徒弟伤了心,会突然改变观念,你遇到了这样的当然很幸运。但是这种情况对学生的心性品质要求会更高,等于高考不参加考试,走的是特招的路子,那不得有特殊品质?
自学太极拳能不能练出来?一般不可能。除非已经开悟了,俗话说:未悟从师,悟了自修。如果是白纸一张,自学练成的可能性几乎是零。不要被武侠小说误导了。金庸小说中有人被强行从百会穴或者劳宫穴灌入百年功力,天龙八部中的虚竹就是例子。如果在现实中成立的话,那么,非得当场灌死不可。自己那点内气如果用过了头、无所顾忌地发力还有可能引发脑出血、心梗,更不要说被灌入内气了。功非由外得,都是自己身上本自具足的,你把它解放出来就行了。
最后,练拳是个谨慎的活儿,太极拳打得慢,也是要让人的心静下来,细细体会身体做功。俗话说:练武人要胆大心细。心不练能细吗?光练力能让心细吗?公众号兵法家太极拳的发力不是胆大的事儿,而是胆大心细的事儿。只有胆大,光有放,没有收,一旦练出了内气,就离出事不远了。
总而言之,对待太极拳,从一开始入手就要端正态度,把心态放平,来不得急功近利。只有放得下,才能拿得起。可以用一个“诚”字来概括。不管是大病恢复期,还是为了消除亚健康,还是为了练功夫出神通,还是作为修道的手段,学拳的道理是一样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