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应用案例的系列故事——宋襄公泓水之战

每个人的一生大多都会经历一个大变局的时期,所谓时代的洪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时候,原来的办法,思维方式就会落伍,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也不管用了。因此,后浪们要明白审时度势的方向的选择,往往比努力更加重要。今天,咱们就讲一个关于时代大变局下,春秋时代宋襄公泓水之战的故事。

春秋时的宋国,是周天子分封的公国,那时的诸侯国爵位也是有等级的,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宋国是商朝王族微子的后裔,周王为了笼络商朝的王族,也分封第一等的爵位。到了宋襄公时,他因为曾经辞让王位在诸侯之中也有贤德的美名。

宋襄公的父亲让他当太子继承王位,结果他说自己是次子,按照周礼,应该让兄长当王,辞让王位,而他哥哥觉得弟弟比自己贤德,就跑了,不告而别,坚辞不受王位。后来还是宋襄公继承王位,但美名却在诸侯中传扬。。。

春秋时代,周王室的势力衰弱,诸侯中的强国也不太买周王的账,还想称霸于诸侯。齐国的齐桓公这时提出:尊周王,攘夷狄,禁篡弑,抑兼并的政治主张。因为齐国的政治主张和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齐桓公成为了春秋霸之首。而宋襄公是齐桓公的支持者,现在的话就是小迷弟一枚。同时他的内心其实也想着成为齐桓公那样的霸主。

后来,齐桓公去世,齐国内乱,是宋襄公帮助齐国公子按照礼制登上王位,也就是后来的齐孝公。同时也赢得诸侯的称赞,宋襄公也就顺势代理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并且经常会盟诸侯,对一些小国的事务指手画脚。但是,实力强的诸侯其实是不服气的,比方说楚国,就很瞧不上宋襄公。

宋襄公经常会盟诸侯,对一些比宋国弱小的诸侯批评恐吓,人家因为实力不够也就忍了。可有一次会盟诸侯,宋襄公很幼稚的没有带护卫的军队,就去了。结果跟楚国的楚成王起了冲突,楚王直接带兵把宋襄公给绑架了。并且带着人质宋襄公,去围攻宋国的都城了。在宋国军民的拼命抵抗,围城数月,楚国也没攻下城池。后来,在鲁国的调停之下,关押宋襄公几个月后才释放归国。宋襄公遭到奇耻大辱,发誓要报复。

宋襄公合计一下,决定收拾一下跟楚国交好的郑国,他就联合了周边的几个小诸侯国,约定一起进攻郑国。郑国面对的是宋国进攻,亚历山大,向楚成王求救。楚成王立即决定支援郑国,不过他用的是“围宋救郑”的办法,楚国的军队直接去进攻宋国都城,宋国必然撤军回救。宋襄公得知楚国大军出动了,宋襄公马上撤军,带兵回去救援。宋国和楚国的军队在泓水相遇,即将准备决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泓水之战。

宋襄公带领的军队是先到达战场,等楚国的军队到达战场,开始渡过泓水时,宋军已经从容的布阵完毕,以逸待劳了。这时,宋国的大司马向宋襄公建议:敌人正在渡河,我军可以乘敌人半渡时而击破。宋襄公说:我向来仁义之名称颂与诸侯,不可做不仁义的事,没有采纳建议。

楚军渡过泓水,开始集结列阵。宋国的太宰跟宋襄公建议:趁敌人还没有列阵完毕,敌人立足未稳,我军应该开始进攻,必然能取得胜利。宋襄公指着绣有“仁义”的大旗,依然不允许。因为,商周的上古时期,双方军队没有列队完毕是不能开战的。宋襄公觉得,自己不能不讲武德。

楚国是一个大国,土地面积,人口数量,兵源数量,装备水平都比宋国强大的多。宋国军队在楚国军队布阵完成后开始了进攻,宋军的攻击很快就被楚军瓦解了,当楚军进攻时,宋国的士兵面对强大战阵,很快就溃散了。身先士卒,领军前进冲杀的宋襄公,大腿上也被射了一箭,身负重伤。在宋军的拼死抵抗之下,宋襄公好不容易逃回宋国,却也精锐尽失。宋国的国力也从此衰落,而宋襄公第二年就因为伤情太重,不治身亡。

宋襄公所处的是一个大变乱的时代,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国的强国开始进入争霸,齐桓公提出了尊王攘夷,是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是出于仁义的原则,是在军事实力基础上,为了当霸主提出的政治策略。宋国的实力在地缘政治中属于小国,夹在楚国和晋国之间,宋襄公与齐桓公交好,宋国与齐国结盟,才能控制楚国和晋国的扩张。而齐国因为内乱衰落后,宋国以公国的一等爵位来试图接掌齐国的霸主地位,没有强大的可持续的军事力量做支撑,只靠政治主张是不可能得到诸侯王的支持。

宋国本来没有足够的国力抗衡楚国,宋襄公却在会盟时激化了与楚国的矛盾,又疏于防范,导致被楚王偷袭而遭到囚禁,幸亏宋国军民坚守城池,使楚军无法攻占坚城,并积极寻求其他诸侯国调停,才让宋襄公得以释放。颜面尽失的宋襄公知道楚国实力强,就讨伐楚国的盟友来找回面子,楚军救援时,其实他意识到问题严重,紧赶着退军。在战斗中,又不听建议,遵循商周以来的礼仪之兵战争制度,却不知道天下已经是诡诈奇谋的时代了。

所以,孙子兵法说兵行诡道,攻其无备,这是先进的战争思想。宋襄公所遵循的,就是毛主席所说的“蠢猪似的仁义”。一个领导者既不重视实力的建设,又缺少必要的指挥才能,最终落得军覆身亡,为天下所耻笑的结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