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何谓“无为”?何谓“不争”?读懂的人不平凡

中国的传统文化,离不开“儒、释、道”,其中的这个儒家和道家,都是土生土长,但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儒家,一直被当作正统的主流思想,而道家,则慢慢衍生出了修仙养生的道教。

所以很多人对道家思想,有一种消极的印象,一提到老子的道德经,大家就会说,道德经讲的就是“无为”和“不争”。

老子

“无为”和“不争”,经常被人解释成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我在网上还读到过一篇类似于心灵鸡汤的内容,把无为和不争,解释成“凡事放得下”。

甚至还有更让人惊讶的一种说法,说老子的无为和不争,是以退为进的一种做人的手段,听上去、就好像是那种教人如何如何有城府有算计的厚黑学。

对于这样的观点,至少我是不太认同,当然老子对道德经也没有过明确的定义和标准的解释,这也就给后人留下了太多发挥和想象的空间。

老子

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来探讨、道德经里所讲的无为和不争,到底、是什么意思。

那,我先来说一下我的观点,不一定正确,如果不对当然也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因为我也还在努力地学习和领悟。

我认为“无为”,当然不是什么都不做,也不是主观地不作为,如果什么都不做,人类很快就会灭亡,所以老子所说的“无为”,实际就是指“为”的一种方式,或许,我想,可以把它称之为:看上去“无为”的一种“为”。

老子

比如水的流动,它永远顺着地球引力的方向、从高到低自然流动,看上去一点也不费力气,但却能水滴石穿,所以“无为”,是一种顺应自然规律的“依道而为”。

就如同顺水推舟、因势利导,看上去就好像什么都没有做,实际上却是最为高效的一种作为,这样的“无为”,也就决定了不允许我们过度妄为,必须要尽量少做或者不做那些、浪费生命毫无意义的事情。

所以说,无为,是“为”的一种方式,是看上去“无为”的一种“为”,同时,也是这个世界上最为高效的“为”的一种智慧。

道德经

在道德经的最后一章最后一句,老子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也说明了最终我们还是要为。有人说,为而不争,是一种态度,是一种修养。

但是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换另外一种思维,比如说,我们可以把“不争”理解成“为”的一种境界,“为”到最后,就到了“不争”这样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维度。

老子提倡“不争”,是因为他的实力和境界,已经到了不屑于争、不需要争的层次,所以他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从此消失不见。

老子

这就像一颗参天大树,他是绝对不会和底下的花花草草去争的,“无为”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成长、让自己强大;“无为”的终极状态,就是进入到“不争”的境界。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看“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一个人只有真正成长到可以不需要争的、这种境界的时候,他才能超脱于现实世界的各种纷争,因此,真正能读懂“无为”与“不争”的人,一定是不平凡的。

以上就是我对无为和不争的一些个人理解,当然难免比较肤浅、甚至是错误,让大家见笑,欢迎批评指正,也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