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读史的启示

本文导读:

为什么读史?我认为是为自己能在今天明辨是非、看得更远,明天能在今天的基础上变得更好。

通读威廉·夏伊勒煌煌两千页的巨著《第三帝国的兴亡》后,我对历史的看法也有了些许改变,而这些改变也必将对自己看待今人今事和做人做事产生若干余震,影响深远。一部好的历史专著堪比一台功能强大的电子显微镜,可以把字里行间的干瘪历史放大,放大得足够细致入微有血有肉,然后让读者恍然大悟、心生波澜。

首先,史书中没有绝对的丑角和疯子。

今人通过足够多的文学作品和影视片,早已习惯了把希特勒视为“纳粹魔头”“战争狂人”,将这个曾把德国和大半个世界都拖进血雨腥风的罪魁,等同于卓别林演绎的小丑。但是,疯子小丑并不存在。谁都不能否认,当年的希特勒正是通过至今都被西方追捧的“一人一票”方式选进了总理府。难道,当年为他投票的一千多万人都同时发了疯?肯定不是。

今天被贴上狂妄标签的希特勒那些演讲主题,诸如“六个月内打垮苏联”“美国不堪一击”“英法都是腐朽国家”,也并不都是后人眼中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之言,而是他本人结合当时国际形势和情报做出的判断。

我们这些读史之人,迫切需要建构一种理性的视角,不管风云人物还是贩夫走卒,凡是能够位列史书一隅的人物,都是相对的聪明人,都能根据所处的时代做出判断,然后再做出惊人之举。而希特勒的所谓“惊人之举”,就是建构在他所处的时代,帝国主义大战(“一战”)之后分赃不均、国家民族矛盾日趋尖锐之际的形势之下。他和他的党徒之所以能够如此顺利地登堂入室窃取权力,完全遵循了资本主义演进的趋势,是生产资料和生产力竞争发展到白热化阶段的必然产物。这一点,无论马克思还是列宁,早在希特勒得势之前若干年就已经做出了清晰论断,不由得不令人佩服。

上世纪三十年代德国儿童那钞票当积木     来自网络

而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德国之所以臭名昭著,在于他们实践资本主义兼并资源谋取利益的过程中,还加进了自己大量的“私货”,那就是令人不齿的种族歧视血统论,并通过整个国家的合谋演变成大规模的种族清洗,最终成为全人类的一场噩梦。

我们对待历史的看法,不应当将之看作一部情节曲折、善恶分明的电视剧,而是要通过错综复杂的历史去辨析人性。历史就是在频繁不断地剖析人性,无情把人性放在各种情境下进行考验。剖析考验的结果就是:人性难于保持清醒的公正。过去如斯,有互联网工具加持的现代,反而更难,更彰显出理性的稀缺。

其次,历史事件绝不容轻易下结论。

希特勒为什么一定要步“一战”的后尘,把自己置于东西两线作战的绝境?苏联为什么要和纳粹德国签署互不侵犯协定,又为什么会被纳粹德国突袭得手?英法政府为什么明明看出了希特勒的狼子野心却偏要苦心奉行“绥靖政策”?墨索里尼为什么明知道跟着希特勒得罪所有大国没好果子吃还要硬着头皮去干?这一系列的历史事件恐怕在所有机密文件没有统统解密之前,都不能轻易下结论。

签署《慕尼黑协定》后受到民众热烈欢迎的张伯伦     来自网络

想想看,我们这些现代人身处职场、家庭、社会三重维度的生活圈,尚且有那么多剪不断理还乱的问题解决不掉,身处那个时代那些掌管威权的大人物,在面对更多维度的问题时,一定会面对更复杂的局面。历史给我最深刻的感触,不是谁笨谁精明,而是“不得已”,受困于时代空间所限,很多事情就只能做得跌跌撞撞。

比如以“绥靖首相”闻名,以撮合签订《慕尼黑协定》出卖捷克斯洛伐克利益遗臭万年的张伯伦。作为混迹政坛几十年的资深政治家,他当然看得懂希特勒的意图,但他就是不能撕破脸皮为了东欧盟友去宣战,这其中的原因就有很多。

第一,经过“一战”损耗,英国举国陷入对战争的恐惧,毕竟整整一代年轻人丧身沙场的教训太过惨烈;第二,大英帝国已经被“一战”消耗掉了大部分经济实力,再打一场大战就只能剩下债台高筑日薄西山,眼睁睁看着美国超越自己,而“二战”的结果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并非虚言;第三,靠英美法投资重新崛起的纳粹德国,即便再猖狂再犯浑,也比那个意识形态卓然不同的苏联看上去温和。别忘了,那时的资深政治家几乎都读过《资本论》,知道苏联肩负的使命就是推翻资本主义;第四,政治现实让他预判到,谁把英国推入战争,谁就会第一个丢掉选民的选票黯然下台。

丘吉尔的一生恰恰与大英帝国的盛衰重合     来自网络

有了这些考量,张伯伦才会不顾自己69岁的年龄和体弱多病的现状,忙上忙下地撮合捷克让步。因为这是他作为资本主义世界大当家在处理“家务”,容不得苏联有机会去火中取栗。

所以,想看清是非曲直,就必须深入历史当中,深入历史人物的思维当中设身处地,而不是按照今天的道德标准想当然贴标签。

再次,历史背后的逻辑是残酷。

虽然“二战”终局纳粹德国灰飞烟灭,但这并不意味着“邪不压正”,而是凸显出历史背后真正残酷的逻辑,赢家要靠实力说话。

如果抛却政治立场,我们必须承认,希特勒和纳粹德国选择的战略都是正确且精明的。“闪电战”旨在用空地一体的快速突袭、装甲部队的穿插切割打破敌人的部署,迅速取得战场主动权。原因在于,德国居于欧洲中央的地理劣势和石油橡胶煤钢匮乏的资源劣势决定了他们只能以快取胜;“狼群战术”大量使用潜艇封锁截断英国在大西洋上的运输线,原因在于德国脆弱的国力无法在发展陆军空军的同时再去建设强大的海军,只能取巧用“价廉物美”的潜艇去锁死英国这个海上霸主。

陷入斯大林格勒苦战的德军     来自网络

而“二战”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结果,表面看似是希特勒一心要夺取这个城市进而打开通过高加索油田的通道,实质上则是德国的战争机器已经开到饱和状态,如果拿不下高加索油田就无法继续战争。表面的一根筋,实际上是由背后的命门决定,胜利者的角逐,其实是依靠实力来决定,而不是谁更善良更谦逊。

在战后很多年时间里,西方史学家一直在调查苏联军人真实的伤亡数字,希望用天文数字般的惨重代价说明一个事实,就是苏联不懂作战,完全是靠运气和对己方伤亡的漠视赢得了战争。事实上则是,苏联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已经看清了德国战败后的局势,英美资本主义国家必定要取代纳粹德国与自己继续对抗,所以才会不计代价地频繁强攻敌阵,不惜用生命换战略纵深换时间。也就是在苏联依靠惨胜取得绝对优势的1944年,英美才意识到自己步调落后,这才下决心去策划诺曼底登陆,赶在希特勒被苏联彻底打垮前去分一杯羹。

这些事例说明了一点:普通人只能在过去的历史中恍然大悟,而那些占据高位把握资源信息的政治家,才是靠着国家实力下一盘很大的棋。这种残酷性映照的其实是小人物的悲哀。

最后,珍惜现在,方是读史的真正目的。

即将奔赴战场的苏联红军战士     来自网络

为什么读史?我认为是为自己能在今天明辨是非、看得更远,明天能在今天的基础上变得更好。如果历史是建构在实力的基础上,那么我们不妨努力把自己变得更好更强更具竞争力;如果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足够复杂,那么我们不妨把自己的姿态降得更低,让自己更谦逊更尊重历史。唯有放弃动辄贴标签下结论的浮夸心态,人才能平和谦卑地从历史中得到启示。

所幸,我们已经远离了那个资本主义猖狂无序、弱者被漠视欺凌的年代,我们已经拥有了可能我们自己还不曾感同身受可贵精髓的高级史学观,那就是通过唯物辩证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建构的历史。当我从《第三帝国的兴亡》这本书描绘的噩梦中走出来,才会由衷感受到现实生活的可贵,从读史中体会到学党史、明曲直、树理想的高尚和珍贵。

END

小编其人

小皮流流(另一网名:皮皮中尉):现为某主流媒体主任编辑,“天涯文学”签约作家,“360个人图书馆”原创达人;在本职中品味业务骨干的充实,在读书写作中聆听先哲的教诲,在陪伴妻子女儿的过程中体会最纯真的快乐。

历史推荐

罗振宇是骗子吗?

家有小女  自在欢喜

写作,绝不苟且

听说“小升初”改摇号了,我送女儿进了语文辅导班

家庭教育的难度,;绝对超乎想象

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家庭教育中最好的教材

小小说:《噩梦》

阅读能力,才是响当当的硬功夫!

为什么方鸿渐的女人缘这么好?

每周一至周五晚20:00,咱们在“铭语铭言”不见不散。

关注公众号

鼓励支持小编吧!

(0)

相关推荐

  • 制定巴巴罗萨计划,却把仗打成二战转折,保卢斯的能力究竟如何?

    保卢斯作为二战期间德国第一位被俘虏的元帅,其一生起伏之间,都是传奇. 保卢斯20岁参军,21岁就晋升为少尉,一战期间就在步兵团和阿尔卑斯军里做参谋.短短五年时间内晋升到了上尉.到了二战时期,保卢斯更是 ...

  • 《读史笔记——艺术中承载的历史》之赫梯文明

    二.赫梯文明 前情提要 在美索不达米亚这块土地上,苏美尔文明衰落后,古巴比伦城邦兴起,公元前1595年,是赫梯统治者灭亡了古巴比伦,但其军队在灭亡古巴比伦后就返回了赫梯,加喜特人趁机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

  • 邢台之赵国遗迹——读史笔记

    <史记>自襄子立才有"襄子元年"之称,即认为自襄子才称赵为诸侯王国.清·林春溥<战国纪年>亦载:赵地昂.毕之分野.赵分晋得赵国.史书虽没有直接记载赵襄子立国 ...

  • 邢台曾八次建国,九次定都——读史笔记

    关于邢台历史上建国与定都的记载,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四次建国.三次定都:有的说三次建国,四次定都:有的说三次建国,三次定都:有的说四次建国,两次定都:"卧牛城"历史简介曰:四次建国 ...

  • 赵国都城邢台(二)——读史笔记

    邢台曾是赵国的都城.现在有的称邢台是赵襄子的"采地"是不确的. 据史料记载:赵氏叔带之时,周幽王无道,赵氏离开周朝到了晋国,事晋文侯,此为始建赵氏于晋国.自叔带以下,赵宗益兴,五世 ...

  • 邢台是赵襄子采邑亦是赵国都——读史笔记

    从几个版本的<顺德府志>及<邢台县志>的记载,我们知道邢台曾是赵襄子之采邑.邢台流传着诸多传说如豫让桥.襄子祠.太子井.太子庙.襄子殿等.但我们只说邢台是赵襄子的采邑是不完善的 ...

  • 《读史笔记——艺术中承载的历史》之迈锡尼文明

    三.迈锡尼文明 前情回顾 克里特岛是爱琴海第一大岛.克里特人利用岛上山区茂密的森林建造商船,以本岛的橄榄油和陶器.埃及的粮食和象牙.叙利亚的马及爱琴海诸岛的银子和大理石等在地中海进行贸易,使得克里特岛 ...

  • 《读史笔记——艺术中承载的历史》之巴比伦与亚述文明

    第三章 公元前2000年-前1000年 一.巴比伦与亚述文明 在美索不达米亚,苏美尔文明衰落后,古巴比伦城邦兴起,时间大概在公元前1894年-公元前1595年,这里的人们建立了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并有先 ...

  • 读史笔记01︱没有自信的小孩:项羽

    看历史,女人有自己的逻辑和态度. 没有自信的小孩:项羽 读史记,每读到项羽这一篇,总是替他着急,替他扼腕,替他叹息. 项氏世代为楚国将,封在项城.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这样一个经历,放 ...

  • 读史笔记02︱刘邦:论婚姻对男人的重要性

    看历史,女人有自己的逻辑和态度. 刘邦:论婚姻对男人的重要性 说完了项羽,轮到刘邦了. 人就是这样的,即使你一万个不愿意,也逃不了被比较的命运,而且是反复被比较.而所有的幸福以及不幸福,统统来自比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