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温度的是家,没温度的是房子!
有温度的是家,
没温度的是房子!
家与房子,
我一直都是区别对待的。
我认为:
父母在,家就在;
家人在,家就在;
有温度有爱的是家;
没温度没爱的是房子。
记得小时候多次搬家,
第一次是从家里的房子,
搬到爸妈的养殖场。
我家的房子和叔叔们共有一个楼梯,
那栋房子我们只住过几年就搬到鱼塘屋。
鱼塘屋虽然特别小,
能闻到饲料的味道,
甚至还会遇见“空中飞蛇”,
我们姐弟三人却特别想留在父母身边,
迟迟都不情愿回到家里的房子住。
为了上学方便,
有很长一段时间,
我们姐弟三人都迫于无奈回家住,
直到爸爸在鱼塘屋盖了一层房子。
原本的家变成了一座空荡荡的房子,
鱼塘屋成了实际意义的家,
爸爸还特意弄了个超级大相框,
我们把全家福都挂在上面。
第二次搬家,
从鱼塘屋搬到浅水,
(妈妈店铺对面出租房)
为了方便看店,
妈妈直接租了水果店对面新盖的房子,
我们全家人搬进去。
让读书在外工作在外的我们放假回家能更方便吃上妈妈煮的饭,
家转移到了外面的出租房里,
鱼塘屋又成了空荡荡的房子🏠。
一家人在一起,
哪里都可以是家。
只要一家人在一起,
挤在多小的空间都是暖暖的开心的,
这就是我所认为的家。
有温度有爱的地方哪怕再小再偏僻也是家,
拎包入住的容身之所再豪华充其量只是个冷冰冰的房子。
算起来老公一共有三个家,
他和妈妈住在纽约皇后区,
另外两个家在港岛南区。
老公香港的两个“屋企”(家),
分别住着爸爸和姐姐哥哥。
爸爸独自住一个家,
老公和哥哥姐姐住在另一个房子里,
老公住的家在几十层的高楼上,
但他一年回来的天数十指可数。
香港的家更像个拎包入住的酒店,
干净整理的厨房毫无烟火气,
他的房间积满厚厚的灰尘,
粉尘过敏的他几乎不敢迈进自己的房间。
和我结婚后,
他坚决要买个属于我和他的房子,
他渴望一个有块小草地的接地气的房子,
触摸到泥土才能让人感受到大地,
他渴望一个温暖有爱的小家。
除了读书和工作,
放假的时间,
我随时都能和爸妈和家人在一起,
我觉得我哪里都有家。
而老公呢,
爸爸在香港,
妈妈在纽约,
老婆我又在内陆,
在很长的时间里,
他的家人都分散在不同的地方,
他更渴望家的温度。
今天,
舅母对着正在装修的房子和我说,
“你想住哪个房间都可以。”
我才能真正地理解老公,
为何想要一个属于我和他的家,
因为他的房子住着我才算是一个有温度的完整的家。
对不起,我还没长大到可以时刻理解你🤷😬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