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四十九)燕王惨败东昌

济南保卫之战后。
中央政府马上做出了重大的人事调整。
在这种背景下,李景隆终于被撤职了。
公元1340年8月,李景隆出任大军统帅;现在是公元1341年7月,李景隆终于被撤职了。简单一盘点,李景隆担任大军统帅,已近一年时间了。
李景隆回到中央政府,一时是群情激愤。大家都认为应该杀了李景隆。
这就是官僚体制下,最可怕的一个现象。出了事,大家都是想找一个替罪羊,把所有的责任承担了;而且在此过程中,大家都是恬着一脸,一副自己清白无辜的样子。
事实上,正是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官僚体制下,大家都是习惯性的扯皮、推脱;因为服从命令听指挥、接章办事,捅出天大的漏子,也有机会把责任推出去;关键是,干的多,错的也就多,啥也不干,啥责任也没有。
在此过程中,黄子澄也是大呼小叫的,希望皇帝杀了李景隆;总而言之,都是李景隆的错!
我实在奇怪,黄子澄有什么脸?上窜下跳的希望皇帝杀了李景隆?
因为,李景隆有责任,他没责任?
最终,小皇帝并没有杀李景隆。
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李景隆一直按官僚态度办事,换而言之,从工作程序上,他一点错也没有;至于为什么会失败?那一分析,原因可就多了;总而言之,制度有原因;中央政府有原因;下面将领也有原因....我当然也有原因,但它不是主要的啊。
大家群情激动,都希望小皇帝杀了李景隆。
无非是希望小皇帝定性,这场失败,都是李景隆造成的,与大家都无关。
但是小皇帝,在那个位置上,已坐了一年多时间,肯定能知道,相关的失败,是整个官僚体制的结果。而且诛杀李景隆,显然会刺激大家的这种官僚习惯;换而言之,不论捅出多大的漏子,最后也找几个替罪羊就可以了事。
如果说,在李景隆的问题上,小皇帝的举措不够大快人心;那在盛庸的问题上,绝对称得上大快人心。
因为小皇帝马上让盛庸取代李景隆的地位,节制各路兵马,负责平燕事务。
而协助盛庸防守济南的铁炫,更被封为山东布政使、再加兵部尚书。
到此为止,小皇帝在人事方面,可真是下足了血本。
这意味着,帝国的诸项大权,都下放到了前线。而且还是由两人上敢于揽权、越权行事的人掌握着。
盛庸敢于任事,而且因为敢于任事而一战封神,那他取代李景隆之后,肯定更会倾向于敢于任事。
铁铉任山东布政使,意味着行政、经济大权,已下放到了前方统帅部;铁炫任兵部尚书,则意味着各种人事、调兵的权力,也下放到了前方的统帅部。
政府军的这场大溃败,从某种意义上,也算因祸得福,它让政府军的组织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
以前,政府军是完全的官僚模式,换而言之,谁能坐在什么位置上?谁能拥有什么样的权力?只是源于政府的一纸任命。而这些人的能力、担当,通常未必与他们的职务、权力相匹配。
而在那场大溃败中,谁能坐在什么位置上,谁能拥有什么样的权力,中央政府的一纸任命自然重要,但是如果他没有足够的能力、担当,当时就被会被淘汰出局。
因为在那一片混乱之中,你没有担当,不敢任事,你的职务再高,权力再大,也会沦为配角的,甚至会沦为酱油的;而你有担当、敢于任事,就会脱颖而出,成为自己所在军队,各级机构负责人。
事实上,正是因为类似的原因,李景隆等一大票高级军政长官,都泯然如路人;而盛庸、铁铉、平安等人,突然成了那个时代的主角。上层如此,中下层其实也是如此的。
济南受挫之后。
燕王稍作休整,就再次率军发动进攻;而坐镇济南的盛庸也毫不含糊,马上就组织军队,决定与燕王大战一场。
在济南保卫战中,盛庸的胜利,主要是靠守城实现的。
盛庸的这种胜利,虽然让他一战封神,但是真心说,燕王并不会多佩服他。因为说一千道一万,盛庸也不敢出城打仗啊!
现在,燕王看到,盛庸竟然敢率军出城与自己作战,难免会想着给盛庸一个下马威。
因为燕军太过轻视政府军的野战能力,所以战争开始,燕王就率领精锐骑兵,试图一举冲垮政府军的阵型。
燕王率军单刀直入,直奔敌军而去,敌军一时纷纷后退。
但是这种后退,却是有序的后退;因为两翼一直保持完整。
在这种背景下,燕王率军不断向前冲;政府军不断后退,却是燕王不经意中深陷敌军了。等敌军阵型一变,燕王再想杀出来,已是不可能了。
在这种背景下,张玉、朱能也赶紧率军杀入敌阵,试图强行破阵。
经过一番恶战。
燕王总算杀了出去,但是张玉却死于军中!
张玉可是非同小可的人物。张玉在燕军中的地位,大约相当于,徐达在朱元璋一系中的地位。
不用看别的内容,单看这种阵亡名单。就可以知道,当时战况有多凶险、有多惨烈。
如果说济南保卫战,盛庸一战封神,多少有点勉强,因为说一千道一万,这也就是守城胜利了。
而东昌一战,盛庸那是标准的一战封神了。这是当面锣对面鼓、硬桥硬马的打败了燕王。
关键是,燕王杀出重围后。
撤军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毕竟,燕军深入的太远,敌军在大胜之后,士气自然高涨,一时前堵后追,幸好汉王朱高煦(朱棣次子)及时赶来。于是,燕王终于一步一个坎的杀回了北平。
据说,在这一战中,还是因为小皇帝不愿意承担杀叔父的罪名,所以燕王才一再与死神擦肩而过。
类似的内容,我还是前面的观点,我们听一听就可以了。因为,这不过是小皇帝恶心燕王罢了;也是为了鼓舞政府军的士气罢了。
换而言之,如果不是小皇帝注重武德,燕王早就让打趴下了。
再换而言之,如果不是朱棣赚这种便宜,早就让打死了。
而朱棣上位后,愿意承认这种内容,无非是想证明,自己能得天下,那就是天意。
这就好像,项羽当年鸿门砍了刘邦,哪有后来的在汉高祖呢?换则言之,王者不死,在任何时候,冥冥之中自然老天保佑。
其实呢,小皇帝即使说过,不可让我担负杀叔的罪名,也是暗示大家,千万不要把燕王给我押到京城来。
换而言之,燕王最好死于乱军之中;或是在乱军中消失了。
这就好像,燕王进入南京城,小皇帝已死了、消失了。
燕王站在那里哭上一会儿,就可以了。
如果有人把小皇帝俘虏到了燕王跟前;你说燕王尴尬不尴尬?杀吧,好像不好听;留着吧,它就不是个事。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还书归正传,继续从东昌之战说起。
东昌之战,是燕王造反以来,第一次严格意义上的大败、甚至是惨败。不要说别的了,就是张玉那种级别的将领阵亡,也会让整个燕军有一种不详的阴影。
更主要的是,这是在野战中,被敌人打得大败;如果燕军不能从这种失败的阴影中走出去,恐怕随时都有可能崩盘。
现在的燕军,一直被困在北平为中心的一隅之地;他唯一的希望,就是他们的组织结构、战斗意志远远高于政府军;所以,把握住机会,他们就是有机会击溃政府军主力,然后长驱直入的。
现在,野战中的这种惨败,让他们的这种希望,也变得渺茫了。
在这种背景下,姚广孝建议燕王尽快再组织一场大规模会战,务必用战场上的胜利,让大家走出失败的阴影。
而燕王的核心团队,也都积极行动起来,希望燕王再组织一场大的会战;换而言之,他们希望用事实证明,燕军的组织结构、战斗意志是远远强于政府军的,上次的失败,只是偶然。
于是,退回北平仅仅两个月,燕王就又组织了大规模南征。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永不言败 燕王继续南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