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我们生活最近的科学

一提科学,一般人立刻就那些高大上的、令人敬而远之的科学。也是,像什么宇宙大爆炸、引力波这些东西,跟咱的日常生活确实不挨着。不过话说回来,科学并不仅限于这些,还有很多能够指导我们生活,甚至能让我们变得更聪明、睿智的科学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首先第一个,就是可以巧妙利用博弈论来做决策。博弈论听起来很高深,但一些基本知识并不难理解,生活中也能用得上。比如,零和博弈和非零和博弈。零和博弈,像打扑克、下象棋,结果不是你赢就是我赢,那你最好的策略当然就是“损人利己”。非零和博弈呢,双方有竞争,但不是你死我活,这时候最好是达成妥协,实现共赢。比如,在同事之间,大多数时候协作大于竞争,这时候再损人利己就不一定是上策,可能协作共赢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还有种稍微复杂点的情况,比如懦夫博弈。两辆车眼看要撞上,这时理性的做法,当然是打方向避让。但如果你把这看成是一种博弈,认为必然是认怂,那就等于输了,于是坚决不避让,这时对方就只能让道,结果他就成了懦夫,占上风的是你。然而这样做并不是上策,因为你早晚会遇到一个跟你同样想法的犟种,那个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所以从长远来看,认怂才是最佳策略,这就是博弈论教会我们理性的例子。

但在生活中,人的非理性行为也很多。所以我们接下来要说的第二点,就是学会识别非理性行为。

比如,我们都有锚定效应。去商场买鞋,开始只打算花500元,结果看到一双1000元的很好,但觉得贵,这时售货员推荐了一双700元的,你立马就买了。这就是你的大脑被那个1000元的标价锚定了。你超了预算,但感觉还赚了便宜。这就是不理性了。

再比如沉没成本。我们买电影票去看电影,结果很快发现是烂片。这时候怎么办?不看了人家也不给退票,看吧,就只能是瞎耽误工夫。其实,这时候买电影票的钱已经是沉没成本了,它对你接下来的任何选择都不具备价值,所以说沉没成本不是成本,就是这个意思,如果咬着它不放,结果只能是越亏越大。而理性决策就是不受它的影响,根据当下情况做决定,这就是理性的作用。

第三点,对统计数字保持警惕。我们平时做决策经常会参考统计数字,感觉好像挺理性,其实不一定。现实中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而统计数字往往只反映其中某一方面。所以要是太迷信统计数字,就会犯错。比如9·11事件后那几个月,美国车祸死亡人数大增,原因就是很多美国人害怕坐飞机再遇到恐怖袭击,出门就改开车了。结果却忘了发生车祸的概率,比飞机遭恐怖袭击的概率高多了。

第四点,重视指数增长的威力。说起指数增长,大家都听过这个故事:往棋盘里放麦粒,第一个方格放一粒,第二个两粒,第三个四粒,第四个八粒……那最后第64个方格需要放多少粒呢?1800亿亿。威力大吧?

指数增长就这样,一开始很不起眼,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炸性猛增。人类技术发展也是这样。比如基因技术,人类开始启动基因组计划,是在1990年。到1997年,只破译了人类基因数据的1%,看起来很慢。但到了2005年,整个测序工作就全部完成了,进步的速度是越来越快。所以说,将来世界的变化会非常大,但是咱人类大脑,习惯于线性地看问题,对这种指数型增长不敏感。这就是比尔盖茨说的,人们往往高估了未来三年的变化,而低估了未来十年的变化。而真正聪明的大脑,得知道这种指数增长的威力,对未来的变化有充分的预测。

你看,上面这几个科学道理,听起来不复杂,但是跟咱们生活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却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让我们瞬间有种升维的感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