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大学师生冲突的个体性原因分析

师生冲突是指教师与学生团体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上的冲突,进而影响了教学效率。在高等教育的历史上,师生之间往往以师为尊,很少看到师生之间发生直接的冲突。但在学生群体中,确实也存在对教师群体的不满,但迫于教师的权威,学生们更多的是隐忍在心中,不会表达出来,这便是一种隐性的师生冲突。产生这隐性冲突的原因是什么呢?我做了以下思考:

  一、教师方面的原因

1.教师个体的高远开阔视野让学生感觉“曲高和寡”

在漫长的学术之路上,教师凭借自己的努力越走越远。怀着对知识的追求,教师们看到了自己学科窗口以外的世界,于是整个世界都与自己的学科相连。教师的学科视野无疑是广阔的,在他们的眼中,需要对话的领域太多了。因此,与学生相比,教师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会更加宽广,师生间的冲突也正是由于双方对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而产生。

2.教师群体的思想方法差异让学生感觉“无所适从”

不同教师之间思想观念的碰撞也会导致师生冲突。学生在不同的课上接触到的是不同的老师,这些老师对待同一个问题的观点也许会不同,这两种观点在学生的脑中打架,学生无法理解,自然会与教师产生冲突。另外,学生所接受的旧知识也会影响到其对于新教师的态度,当两者的思想产生冲突时,师生之间的冲突也会随着产生。

  二、学生方面的原因

1.对教师的想象期待未能如愿让学生感觉“求而不得”

在进行一门新课以前,学生往往会根据学科的性质和他们对于学科的印象,在心中构思出一个自己所期待的老师形象,包括这个老师的长相、性格、行为等,而当真正见到老师,发现与自己理想中的老师相差较大时,学生会感到失望,甚至会不喜欢这个老师,在这种情况下,隐性的冲突也就悄然而生。

2.对不同教师进行纵横比较让学生感觉“亲疏有别”

学生们在自己的学习生涯中必然遇到过不少老师,其中一定不乏自己所喜爱的,所敬佩向往的。因此,学生在接触新的老师时,会不自觉的将新老师与自己以前的老师进行对比,若低于自己内心的期待值,学生对新教师不满,也会对师生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

3.对学科学术缺乏了解让学生感觉“有眼无珠”

学生从高中升学,思想中还是带有高中时的局限观念,即使在思想开放的大学内,也只是不停的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摸爬滚打,没有空闲,也没有能力探出学科的窗口。这样狭隘的学科视野与教师们丰富的知识和阅历形成对比,双方差距较大的视野也会造成双方思想的不平衡,最终导致冲突发生。

  三、师生“代沟”方面的原因

1.师生信息水平差异导致“时代规范”冲突

时间在流逝,时代在变化。如今的时代与几十年前完全不同,思想观念更是天差地别,受到现代思想熏陶的学生们与接受几十年前思想教育的教师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也是相差很大,若双方不同的思想观念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和,学生和教师就比较容易发生冲突。

2.师生新旧观念差异引发“角色规范”冲突

在如今的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师生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角色定位上。自古以来,尊师重道是中国教育的传统,教师主导师生关系,代表着权威。若教师将自己思想强加给学生,例如教师给学生定下硬性规定,或是在课堂上进行灌输式教学,且要求学生放弃他们所认同的文化,而学生则坚持己见誓不妥协,那么,便会产生矛盾。

导致隐性冲突产生的因素多种多样,也是不可避免的,只要存在师生关系,就会存在冲突,正如沃勒在《教育社会学》一书中所说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常有希望与欲求的冲突,无论这种冲突的程度如何隐而不显,它总是存在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