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畹北中国考古图录之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那些开凿在砂岩石壁上的巨大洞窟是拓跋鲜卑人的杰作,一千五百多年来,几十万尊佛像一直俯瞰着中国历史的漫漫长剧。公元5世纪中叶,来自凉州的高僧昙曜法师奉文成帝之命,在首都平城以西的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刻佛像各一”。这是云冈石窟开凿之始。据《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记载,云冈共有通示、灵岩、护国、兜率等十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可惜,至清末民初,随着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纷乱和动荡之中,国宝蒙尘,曾经震烁中外的佛教名迹被湮没在雁北漫天的黄沙之下,大同之外,云冈几乎不再为人所知。1902年日本人伊东忠太对云冈的重新“发现”,成为研究中国美术的外国汉学家日本人关野贞、常盘大定,法国人沙畹,瑞典人喜龙仁包括中国的如陈垣、郑振铎、梁思成、刘敦祯、林徽因,等等的“朝圣者”之地。1907年法国著名的汉学家沙畹及摄影师一行人等,短短数月间,遍历我国河南、四川、山西、山东、陕西、辽宁、北京等地名胜古迹,采集了至可宝贵的一手图文资料(石窟造像、金石拓片等)。归国后于1909年在巴黎发布了《Mission archéologique dans laChine septentrionale》(北中国考古图录),比关野贞和常盘大定合著的《支那文化史迹》摄印早20年左右。北中国考古图录,两册共含影像约545页,收集云冈石佛寺及龙门石佛寺等的建筑与雕刻的照片和图录,图版卷有238幅是关于佛教遗迹的,其中图片有78幅是关于云冈石窟的,真实反映了20世纪初云冈石窟的风貌。另外当时拍摄的一些造像遗迹,现已流落海外、风化或残缺,因此沙畹北中国考古图录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和历史价值。
爱德华·沙畹(Edouard Chavannes,1865—1918)是学术界公认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中国学大师,“欧洲汉学泰斗”。 同时他也是世界上最早整理研究敦煌与新疆文物的学者之一,被视为法国敦煌学研究的先驱者。被弟子伯希和推许为“第一位全才的汉学家”。 继他之后成为法国中国学与敦煌学大师的伯希和与马伯乐都出自他的门下。沙畹1865年出生于法国里昂一个新教徒家庭,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889年,24岁的沙畹以法国驻华使团译员身份前往北京。来华后,在当时清朝驻法使馆参赞唐夏礼的帮助下着手翻译《史记》,1893年沙畹奉命回到巴黎,主持法兰西学院“汉语及满语语言和文学”讲座。同时,他还在东方语言学院、索邦大学、巴黎高等研究实验学院的宗教科学系授课。1895年任法国亚洲学会秘书长并参加东方学杂志《通报》的编辑工作,1903年协助考狄(Henri Cordier)主办《通报》,这一年他还成为了法兰西学会会员。1907年,沙畹第二次来到中国,对中国北方——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诸省进行考察。他在这些地区,尤其是在龙门和云岗石窟地区,在考古和碑铭方面取得了重大收获,从而成为第一个系统地考察这些石窟的人。1916年,沙畹当选为英国皇家亚细亚协会会员。1918年,年仅53岁的沙畹在巴黎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