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仁黄洲桥
出崇仁老县委大院,沿道南路西行。沿河一带原来的房屋早已拆迁,变成了沿河公园。
公园名曰“曙谷”。
大石头的反面嵌有石板道明原委。吴道南,号曙谷,江西崇仁二都石庄(今石庄乡石庄村)人。官至礼部尚书。明代诗人。 幼时受其父一龙教诲,涉猎《书经》及儒家心学。万历十七年(1589)中进士,授为编修,知经筵日讲,预修正史,主纂《河渠志》。“道南路”即为纪念他而冠名。
崇仁河上,一座新建的仿古大桥,叫“黄洲桥”。为什么会把“黄洲”这样一个名字命名到崇仁的大桥上来呢?传说是黄洲桥下的沙洲上曾经有个黄家村,黄家村的开基先祖就埋葬在这沙洲里,所以这片沙洲就取名叫了黄洲。有诗为证,明代学者李绍春有一组《崇仁十二景》的诗,其中有一景《黄洲沙月》的诗这样写道:“清夜看黄洲,沙明月如雪。不淘精光莹,匪浴皓魄洁。太宇相昭回,千古擅奇绝。好拟做沙堤,金莲不用爇。”这首诗说明,是黄洲桥桥下的沙洲名字叫黄洲,因此看来,黄洲桥的名字用的就是桥下沙洲的名字。
眼前看到的是一座仿古桥。其实,这里在2014年以前,存在着一座有着170多年历史的古黄洲桥。
据《崇仁县志》记载,黄洲桥所在位置,唐朝时是一种简易的梁式桥“杠”。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改为浮桥,南宋淳祐八年(1248年)开始修建石桥,历15年竣工,旋毁于火。咸淳六年(1270年)重建,在桥面上建屋40余楹,桥两端设门启闭,并由文天祥题写“黄洲桥”三字桥名。此后,该桥屡坏屡修。在清代顺治至道光十一年(1831年)五月,大水冲毁该桥,复以浮桥代替交通。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当地富绅谢廷恩捐资重修,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历时四年,建成八墩九孔石拱桥,桥长139米。
黄洲桥是一座始建于南宋又多次重建重修的9孔多心圆弧块石拱桥,长达百余米,原桥面宽度约6米多,主拱劵宽6米左右,拱劵厚55厘米,单跨跨度约11米。1965年,黄洲桥桥面加宽至10米,两边增辟人行道。2014年,网曝文天祥题名古桥将被拆,网友请求“手下留情”。政府回应古桥难以承载交通压力,需拆除重建。
一时间,闹得纷纷扬扬,还上了央视焦点访谈。北京茅以升科技基金会曾组织过多名专家学者前来考察,认定黄洲桥拥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并建议保留此桥。
从实地考察来看,古桥已经出现了病害。由于长期通行机动车,车辆荷载超出古桥的承载能力,古桥的主拱存在不同程度的开裂现象,拱券石开裂和变形明显等,古桥已不堪重负。
专家认为黄洲桥拥有历史价值,可黄洲桥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即使加固,无法解决防汛的矛盾;桥面狭窄,严重堵塞交通;历史虽然悠久,但屡建屡毁,并未列为保护文物。权衡之下,崇仁县还是把黄洲桥的重建,作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深得民心之事来办。
崇仁县已经建县1400多年了。经过了1400多年,崇仁县城保留下来的具有地标性的文物,就只有一座黄洲桥。最终,逃不脱的古桥之死,成了焦点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