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桥村
竹桥村,去过好多次了。入村前左侧古驿道边有个“锡福庙”,就是赐福的意思,庙中立有一块康熙六十年立的石碑,上面记载着当时李县令处理该村与邻村争水的判词。庙前有条宽阔整齐的青石板路,是金溪至东乡的古官道。
和几年前来这里不同的是,从942县道拐弯的地方建了一个很大的石牌坊,进村的路也宽了;村头多了几块粉墙,多了几幅速写和书法。这幅画把村前一溪如带,锡福庙后老樟树鸟鸣树幽的情景描绘得有声有色。
竹桥古村格局图:田园绮绣,一溪如带,甚是朗阔。不远处,一丘隆起,岭上撒落一片房舍。
一色的青砖黛瓦,高耸的马头墙,琳琅的雕绘装饰,交错的幽静小巷,历经岁月磨砺的青石古道,向人们诉说着村落过去的辉煌和悠远。
书法很漂亮,但没有署名。“一次次造访……温暖我的地方没有消失,这对我说是一份奢侈”——字里行间,饱含了作者对古村的一往情深。
站在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古驿道,呈南北走向从村前通过,自古村民便是通过这条道路买卖经商、出入村落,石板路上深深浅浅的车辙昭示着这条道路曾经的繁忙。拐弯处就是三口古井了。
沿着这条石板路往西北方向行百余步,通往总门楼,便能看到一口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挖的水井,在其上方10余米处有一口并排而立的水井,为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所建,在两口井前方居中还有一口水井,为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所建,三口井组成了一个工整的“品”字。
传说在总门楼前下方的方形水井是按照风水学理念所建的,名为“剑井”,村民打退入侵的外敌后,用井水冲洗污垢,邪气就不会进村。又因其形似禾斛,故又被称为“禾斛井”。
太平天国时期,竹桥村遭受劫难,房屋被毁,许多村民被杀,其头颅被挂在剑井石板护栏上,鲜血流进井中,染红了井水。后人出于尊重,停止饮用其水,每逢清明时节,都会到井边祭拜先人。为了满足饮水需求,村民又在原来两口水井的前方居中位置新挖了一口水井,遂成“品”字形三井。
总门楼前有“品”字形排列、周围都有石栏杆围成的多边形古井三口,寓意喝了这“品”字井的井水,不管是为人、为学、经商都要讲究品德。正如《竹桥余氏宗谱》所记载的:“旧有二井,一名剑井,一名新井。道光二十三年天旱,四月未雨,又开一井,亦名新井,自是三井品立,亦先人心计也。农民睹之,知为人邪正固有品级之分;士子睹之,知贫可守而品不可坏也;商贾睹之,知当忠主任事品德不谬也。”
村有总门楼远案崇麓岭,近案黄婆岗,始建于元末明初,为风水师所定。
门楼内房舍俨然,宅栉邻比,户近两百,人超千丁,村内有水塘七方,全由石块砌成。中间为一月塘,形成七星伴月之象,俯瞰全村,形似一柄巨扇,诚为当代金溪一个古风犹存的保存较好的古代村落。
仿佛走进了100多年前的过去。100余幢明清建筑保存完好,蔚为壮观。
余氏大祠堂。
祠堂二进中门为铜制,上有余秋雨题字的匾额。
芝兰启秀第,女官住宅。左右屏风的四个字“履泰”、“惭升”告诉我们走路踏踏实实,就能够一直往上升。
中门楼,设计得较矮,必须下马下轿才能通过。门楼前有青石铺成的一个“本”字,“本”者,根也,就是告诉一代代竹桥人,无论你在外是读书、做官也好,或者是经商也罢,你的根都在这里。落叶要归根,人不可忘本,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所在。
门楼里面则有一个“人”字。“人”和“本”二字联在一起,所以也叫“人本楼”。大概竹桥先人已经意识到“以人为本”,而且谆谆教诲后人不能忘了做人的根本和本份。这一文化现象恐怕是别处很少见的。
清顺治八年举人、山东齐东知县余为霖所建的“文林第”。
上门楼,谏草传芳门楼,为了纪念南宋先贤余昌言而建,据说他在任时曾多次上书为民请命,并被皇帝采纳。
门楼外面的道路不正对门楼,而是从池塘边而过,门楼里外的两道门也不是正对着的,有点像是“歪门邪道”,据说这样设计是为了防盗。
穿过几百年前的古老巷道,一路逶迤前行,可见两排整齐排列的清代民居,一排为八家连为一体,一排为十家连为一体,分别称为八家弄、十家弄。
每排民居均设有总门、巷门、大门和侧门,侧门相通,家家可相互往来,一眼望去,甬道幽深,古色古香。八家、十家,总门一关,恰如一家,总门打开,则成八家、十家,寓意团结协作、孝悌仁爱。
房屋为清一色的板石墙基,一般高1.5米,最高的有2米,而且连成一体,村里的排水沟都是用石块砌成。
这里的排水沟,自北向南流入村中的七口塘中。一条东西向直街与十来条南北或东西向小巷交接。弯弯曲曲的巷道,均用青石板铺成。有的巷仅2尺宽,两人相向而行得和和气气地相让才能通过。
拜石的石为何多一点呢?非常有个性的主人,意寓点石成金。也许是因为石字多了这一点,增添了巷道的文人气息。
寓意吉祥、美轮美奂的“福”字及各种图案。
步云公祠,1931年,红军第十一军军长周建屏在此召开扩大红军大会;土改时期的农委会也设在这里。
养正山房,左侧的仲和公祠两个门一边刻有出孝,一边刻有入弟。俗话说“临川才子金溪书”中的“金溪书”,指的就是金溪县是古代江西雕版印书的中心,其中又以竹桥人开的“余大文堂”为最大、最早,“养正山房”就是一个刻印古籍的地方。金溪县地方志有着这样的记载:明清之际,金溪是赣版书籍印刷中心,而竹桥古村是“金溪书”的发祥地和主要承印地。
村东的镇川公祠与其他祠堂不同,两侧为“培兰”、“植桂”门,“培兰”、“植桂”意即培植人才,里面为竹桥人延师教子之所在。
祠堂对面有一门,门楣上石刻“对云”二字,上下落款为“乾隆丁丑年”“曹秀先书”。据载:曹秀先(1703-1784),江西新建人,乾隆元年进士,乾隆三十六年(1771)晋礼部尚书,任四库全书副总裁,后为总裁。“对云”二字寓意“对我生青云”,希冀培育人才,青云直上,此为曹秀先留在金溪的一处遗迹,弥足珍贵。传说为“对”字那一勾,费银五十两。1941年春,金溪县立初级中学曾迁至此地办学。中学搬走后,村里一直在这里办小学,直到上个世纪末。
竹桥村已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称号。去年11月,《爸爸去哪儿》第四季萌娃来到竹桥古村拍摄。
(2017年6月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