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两种五行模式源流浅探

古人对五这个数字特别的重视,习惯把事物分为五类,此种以五为分类的方法广泛的运用于各个方面,古人的这种习惯最终凝成了五行学说。

五行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模式,一般来讲五行有两重意义:第一重就是视五行为五种基本的元素,即金木水火土;再一重意思就是将五行不再看作是单纯的五种物质元素,五行成了一种抽象的命名符号,同时对五行的相互关系作了规定。

古人广泛的将五行与天地间的事物进行对应与关联,而其中将五行与四时进行关联对应,乃是使五行成为解释天地间一切事物根本原理的关键一步 ,其原因就在于古人对四时的看重,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而五行学说的最终成型,也主要是基于古人对四季时令的认识。

由于在五行学说出现之前,人们就已将一年分为四季十二月,因此在用五行说解释与联系时就有困难。而将五行广泛的与事物进行配当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有出于客观实际的观察与分类,又有主观想象与比附。因此在五行与四时进行配应的时候,出现不断地调整甚至于不同的学说,也就很容易理解。而《内经》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五行模式,分歧之源也正在于四时的五行配属不同。

1《内经》的两种五行模式

《内经》中言季夏者四处,分别见于《素问·风论》、《灵枢·本神》、《灵枢·经筋》。言长夏者二十八处,其中《灵枢》两篇共六处,《素问》八篇二十二处,在此长夏与季夏义同。此诸言季夏、长夏者,均当土位。《内经》中言四季者五处。而凡言四季者,都含有土王四季之义。另外《素问·玉机真藏论》曰:“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又曰:“夫子言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此言孤藏与四旁者都与土王于四季有关。再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曰:“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以及《素问·刺要论》:“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满不嗜食。”均是对土王四季的具体说明。

《内经》中出现土王季夏土王四季的不同,原因就在于其采取了两种不同的五行模式即河图五行模式生克五行模式。《内经》中对生克五行模式的采用不必多言,而五行生克模式却很难说明所有的问题,如《六节藏象论》中五脏的太少阴阳属性及《九针十二原》中脾为“阴中之至阴”,《玉机真藏论》中脾为“孤脏”,《太阴阳明论》中脾“不得独主于时也”等,究其原因就在于,以上的这些论述采用的是河图五行模式而非生克模式。生克模式与河图模式同为五行理论的重要内容,要想深入对两种五行模式的理解,对两种模型模式的源流进行一番探考就显得非常必要。

2两种五行模式生成之源

在五行与四时的配应中,大致出现了以下五种情况:

第一,一年均分五季,序位上木为首,土居中,对四时置而不论;如《管子·五行篇》中说“日至,睹甲子木行御……七十二日而毕,睹丙子,火行御……七十二日而毕,睹戊子,土行御……七十二日而毕,睹庚子,金行御……七十二日而毕,睹壬子,水行御……”此处以冬至日开始,至下一个冬至日为一年,将一年分为五等分,每份七十二日,配以木火土金水。这种分法在《黄帝内经》运气学说中亦有采用。

第二,以季夏为土;由于上述一年五分的设计,使得实际的节侯与历法无法协调,而人们生产活动中,对四时节令有了更多的认识,人们势必对四时节令进行规则的探讨。如《管子·四时篇》中曰:“东方曰星,其时曰春。其气曰风。……南方曰日,其时曰夏,其气曰阳……中央曰土,土德实辅四时入出,以风雨节土益力,土生皮肌肤,其德和平用均,中正无私。实辅四时,春嬴育,夏养长,秋聚收,冬闭藏。大寒乃极,国家乃昌,四方乃服,此谓岁德。……西方曰辰,其时曰秋,其气曰阴,……北方曰月,其时曰冬,其气曰寒……”[此篇讲四时教令,因此主要以四季而论,此篇在夏季教令中,加了一个中央土,于是一年就划分为不等长的五季,春为木,历时三个月,夏为火与中央土共历时三月,秋为金,历时三个月,冬为水历时三个月。当然,中央土配季夏的说法在《史记·天官书》中就有了明确的记载:“历斗之会以定填星之位。曰中央土,主季夏,日戊、己,黄帝,主德,女主象也。”对于季夏所指何月《淮南子·时则训》则说的十分的明确,曰:“季夏之月,招摇指未,昏心中,旦奎中,其位中央,其日戊己,盛德在土,其虫嬴,其音宫。”这样一来一年分为春夏季夏秋冬五分,春秋冬三季各三个月,夏季两个月,季夏一个月,这就是土王季夏说或土王长夏说。

第三,土制四方不配时日。土王季夏说,有着很大的影响,时至今日中医仍然有季夏的传统说法,原因就在于《黄帝内经》中对土王季夏说亦有采用,但是土王季夏说却存在着五行配当不均的问题,五行的配当不均的困难主要在土。应该说在四时中增加了土这一行,使得四时的变迁有了五行相生的理论依据,但同时带来了四时配当不均的难题,对此《淮南子·天文训》提出了一种新的说法,以避免矛盾。其说为:“东方,木也……,执规而治春;……其日甲乙。南方,火也……其日丙丁。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其日戊己。西方,金也,……执矩而治秋;……其日庚辛。北方,水也,……执权而治冬;……其日壬癸。”这样一来土制四方而不主时,木火金水,四行各治一季。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对》中对此有如下的解释:“土者,火之子也,五行莫贵于土,土之于四时,无所命者,不与火分功名。”这样一来,季夏之月不仅归于火,同时使土有了“五行莫贵于土”的空架子。

第四,土王四时而配四季末月。有了将土排出四时的做法,同时有了五行莫贵于土的架子,很自然的又引发了另外的一种配当,那就是将四季各末月配土的配法,这就是土王四季。其实土王四季说,最早从《管子·四时篇》就已经可看出端倪,如其中说:“中央曰土,土德实辅四时入出,以风雨节土益力。土生皮肌肤,其德和平用均,中正无私,实辅四时。春嬴育,夏养长,秋聚收,冬闭藏。大寒乃极,国家乃昌,四方乃服,此谓岁德。”[21]即言五行之土不独主时而旺于四季。而明确的将四季各末月配土的说法,仍见《淮南子·天文训》,如其中说:“甲乙寅卯,木也;丙丁巳午,火也;戊己四季,土也;庚辛申酉,金也;壬癸亥子,水也。”这里说的四季,通过上下文来看,很明显是指四季各末月,即季春、季夏、季秋、季冬之月,也即是辰戌丑未四月。

第五,土王四时而配各季末十八日。在人们将四季各末月配土之后,土行配了四个月,这又使土配的时日太长,于是又做了一些改进,就是将四季末十八日配土,这样一来五行与四时的配当变得整齐,土王四季得以成立,并且为后世所沿用,《黄帝内经》中除采用了土王季夏说外,对土王四季配四季末十八日的配法,亦有采用。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曰:“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以上除第一种外,均有春夏秋冬的说法,并且都是春配木、夏配火、秋配金、冬配水。我们如果分析以上几种情况,我们不难发现,第二种情况是对第一种情况更加符合实际的调整。而后三种情况则是一种五行所主时间的平衡调整。简而言之,前两种情况的特点是一年五季土王一季,后三种是一年四季土王四季。

2.1土王季夏说与五行生克模式

土王一季的配法真正与四时有关的,仅见于土王季夏的说法。因为一年五均分是对四时置而不论的。在将五行配四时过程中,人们摸索出五行相生相克的一些规律,这种生克关系到战国时期最终形成理论体系,以《吕氏春秋》最为代表,这种生克的五行模式最终发展成为一个保罗万象的理论框架。可以说五行的生克说,主要是在探讨五行与四时的配当过程中得到启迪而产生。这里说的五行与四时的配当的特点就是土王季夏。所以可以说土王季夏的四时五行配法最终凝成了五行生克模式。

2.2土王四季说与河图五行模式

土旺季夏说虽然使五行相生的规则得以解释四季的变迁,然而却出现了五行配当不均的问题。这就促使人们探索一种更为和谐的配属。为此《淮南子·天文训》提出了一种新的配属,即木火金水各主一季,而土仅仅“制四方”,四时十二月中无有土的专配。后世进一步发展为土王四季说,而此说的形成显然是受了传统以“中”为尚、中央控四方及四方即四时的观念的影响。

2.2.1中央控四方

农业的产生必须以对时间的掌握为条件,而准确的时间周期的确立只能到天上寻找。地球的自转,使北斗柄围绕北天极做周日旋转,如表盘上的指针一般,可以指示夜间的时间;同时因为地球的公转,斗柄围绕北天极做周年旋转,人们据此判断四季更替。然而这些只能在夜间看到,为了了解白天的时间,人们学会了立表测影。在测影取时的过程中也同时测定了四正方,并产生了四方之中央的观念。方原是强调四方的极远之地,后来亦引申为方国之意,方国是与作为政治中心的“中商”、“中国”相对而言的,而以“方”为称的政治实体毫无疑问是处于作为政治中心的“中商”、“中国”的四方,以中为尚及中央控四方的思想也正导源于此。

2.2.2四时与四方观念的统一

传统的观念认为四方同时具有四时的含义,二者是统一的。其来源主要有二:一,原始的测影工作;二,观察一年之中北斗星斗柄的指向。通过以上的观察活动,四方同时具有了四时的含义,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在此得到了统一。东南西北四方同时分别具有了春夏秋冬的含义。

2.2.3土王四季

土在方位上居中央的五行配属,自来是没有异义的。土配中央,在以中为尚中央控四方的思想影响下,自然形成“土制四方”的思想。而在四方即四时的观念下,南属火,夏自然也当属火,为了规整将六月配给火的做法是很自然的。如《春秋繁露·五行对》中在讲土的四时配属时,就已经强调土“不与火争功名”,实际上这就是将季夏配给火的调整。这样一来土居中央自然无时可配,而在土制四方的观念影响下,提出土王四季的说法也就很正常。当然土王四季说也经过了不断地调整,先是四季各末月配土,后来调整为四季各末十八日配土,如此一来既保留了土王四季又同时将四时与五行配伍得当而整齐,土王四季说最终成型。这种对中土的强调是生克模式所没有的,其所涉内容悉皆包含于河图的相关论述中。

2.2.4河图五行模式

根据后世所论河图牵涉的内容来看,河图可以说就是,强调“土居中”观念的五行说,在纸面上的点数化表达,此说与生克说牵涉不多。这里说的数是五行的生成数,五行的生数与五行的排列次序有关,古籍中涉及五行次序的有很多,几乎没有相一致的。最早五行次序见于《尚书·洪范》,曰:“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是现在可以见到的五行最早的次序。这一次序就是五行的生数,于是水生数一,火生数二,木生数三,金生数四,土生数五。后来又在生数的基础上各加五而成各行之成数。同时古人对数字又有奇数为阳也为天数,偶数为阴也为地数的分法。将五行的天地生成之数按五行方位平铺于纸上即是一张河图。我们可以说,土王四季说真正的坚持了河图五行土居中为主的本意。抛开数理不谈,后世所论河图内容皆是土居中而不独主时,其他四行各主一方一时,并呈现水火南北(上下)交济,木金东西(左右)回环之态势。河图的这种四时方位五行再配属五脏后,就形成了心上肾下、左肝右肺、脾居于中的四时五脏体系。这一五脏体系可以阐明《内经》中脾为“孤脏”,脾为“至阴”及他脏的太少阴阳属性,脾主四时,脾为脏气升降枢纽等难题,也是后世医家所论肝肺左升右降之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