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给患者带来了什么?
导读截至5月底,四川省累计建成互联网医院79家,累计开展网络咨询100.6万人次、网络复诊87.7万人次,开具电子处方44.9万单,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累计开展预约挂号1.09亿人次,395家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实现扫码就医,通过扫码就医的已超过1.2亿人次。
7月22日,川渝电子健康卡正式实现互联互通。今后,无论是在四川还是在重庆申领的电子健康卡,均可以在对方医疗机构实现“一卡通用”。作为“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今年5月,我省已有3890.3万人申领了电子健康卡。
互联网技术和医疗“联姻”,给看病就诊及公共卫生建设带来了极大补充。截至今年5月,全省已建成互联网医院79家,全省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累计开展预约挂号1.09亿人次,开展远程会诊131.29万人次。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健康服务格局初步形成,医疗健康服务便捷化、可及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就医体验显著改善。
关键词一:“互联网医院”——患者可在家连线医生,看病就医省时省力
“我是AI导诊助手,可以为您提供人工智能医疗服务哦!”7月22日,家住成都市温江区的黄勇告诉记者,以前去医院看病,不知道该挂什么科,“现在打开微信就可以根据症状推荐科室和医生,太方便了!”
前几天,黄勇因为头痛和失眠想去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就诊,通过该院AI智能导诊服务获取了挂号推荐,并在线挂了门诊号。据了解,成都五医院今年初上线了“互联网医院”,患者可在家通过在线门诊功能和医生交流病情,病案复印、门诊缴费、报告查询等也均可通过“互联网医院”操作。
广安市居民李阿姨年过六旬,患有糖尿病,10年前接受了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糖尿病专家黄斌主任的治疗。过去,她每个月都要从广安到成都找黄斌复诊。在成都市二医院成为成都首批“互联网医院”后,2020年9月,李阿姨通过互联网医院挂号就诊,黄斌在互联网医院上接诊,并调阅了她既往的病历资料和医嘱处方,在线开具电子处方。
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累计建成互联网医院79家,累计开展网络咨询100.6万人次、网络复诊87.7万人次,开具电子处方44.9万单,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累计开展预约挂号1.09亿人次,395家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实现了扫码就医,通过扫码就医的也已超过1.2亿人次。
“互联网+”也为医院的人性化服务带来了技术支撑。
7月20日,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SICU(外科重症)示教室,患者家属王先生在这里完成了一次远程探视:他的妻子在院内住院,不方便家属直接探视,医院通过建立的5G+VR探视系统,让王先生实现了探视妻子的愿望。
不仅仅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华西第二医院建设了基于5G的医疗行业专网,让5G技术推动急救、远程诊疗等方面升级,还通过5G和VR技术的融合,建设了隔离探视系统,让患者家属在病房外甚至家中通过VR头盔、手机APP等多种形式预约对患者的探视,缓解家属的紧张情绪。此外,还打造基于“5G+AI+人脸识别”的全景医院监控平台,实现了对院内异常行为分析预警能力的提升,还在产科门诊等各重点科室实现在线人脸识别挂号功能,既保障了院内各区域的安全,又提升了患者的挂号体验。
关键词二:区域协同——医联体引入新技术,偏远地区患者享高质量治疗
“互联网+医疗”推行以来,四川省各级医疗机构也将互联网技术引入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建立起远程诊疗、远程影像等医疗服务模式,不仅提升了医联体内机构的技术水平,也大大方便了农村和偏远地区患者就医。
6月29日,成都市新津区花源镇村民王大全(化名)在干农活时不慎摔伤,在卫生院照了X光,又担心卫生院可能“看不准”,准备前往区人民医院。没过多久,老王的X光片检查结果就出来了:软组织挫伤。读片医生正是新津区人民医院。卫生院医生介绍,这种深度的软组织伤对他们来说较难判断,所以通过远程读片系统把光片上传给了县人民医院。
近年来,新津区依托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医疗合作单位,建立“四川省人民医院内窥镜远程诊疗平台新津分中心”“华西医院远程会诊和视教新津分中心”“华西附二院区域联盟医院新津网络门诊”和区(县)乡两级“多方视频医疗会诊中心”。目前,新津区基层医疗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已实现了全覆盖。
6月7日下午,身患宫颈癌的75岁患者张燕(化名)躺在内江肿瘤医院的病床上,她的病情通过5G技术传输到远在成都的四川省肿瘤医院的远程会诊中心进行会诊。这也标志着省肿瘤医院与中国移动四川成都分公司等共同研发的我省首个5G云放疗系统正式投入使用。据了解,此次投入使用的5G云放疗系统,包含远程影像、AI勾画、远程计划多项功能,专家可以实时为异地患者制定放疗方案。“5G云放疗,不仅可让偏远地区的患者能在家门口得到高质量治疗,还能让当地医生通过现场来学习。”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郎锦义说。
现在松潘县人民医院与四川省第二中医院有着一条“远程网络热线”。作为对口帮扶单位,从2019年建立起了远程诊疗平台后,两家医院拉得更近。在这条线上,省第二中医医院针灸康复科发挥国家级重点专科的特色优势,实现了对松潘县人民医院针灸科医护人员在膝骨关节病变的“医护治”的线上一站式情景教学,推进了当地基层中医康复能力建设。
据统计,截至今年5月底,我省已累计开展远程会诊131.29万人次,远程影像诊断750.25万人次,远程心电诊断394.41万人次,有效缓解了偏远地区、贫困地区群众“看病远、看病难”问题。
关键词三:智能服务——基层人员智能化办公,居民健康数据即可上传
近段时间,不少家住绵阳市游仙区的市民发现,自己签约的家庭医生随身携带的工具包“轻”了很多,一些医生在为签约市民查体时还会拿出一块平板电脑操作。
原来,得益于该区卫健局配套建设的“健康游仙”智能公卫服务系统,这些家庭医生手中的平板电脑可通过该系统上传和保存居民的健康数据,并将其自动上传到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系统和居民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医生能随时查看签约患者的身体状况,并就地对其提出医疗健康建议。
“基层公卫服务人员实现了智能化和无纸化办公。”绵阳市游仙区卫健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区启用“健康游仙”智能公卫服务系统后,工作人员不再花大量时间写信息填表,有更多时间入户为老百姓服务。
为了推动基层医疗机构的常见病诊疗和健康随访等方面的效率,攀枝花市搭建了“云平台”“村医通”“健康一体机”等基层医疗服务平台,在各乡镇(街道)设置了260台移动随访设备。攀枝花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说,这些设备可更快速地采集居民健康档案和随访信息,能让家庭医生准确掌握签约居民的健康状况,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对慢性病患者的随访效率。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省多地在基层推广运用互联网技术,通过使用健康一体机、推进家庭医生电子签约等方式,有效提升了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成都、泸州、绵阳、广元等地已成为居民开放查阅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的试点城市。
关键词四:体系覆盖——2022年基本实现全方位记录、管理居民健康信息
“互联网+医疗”今后的路该如何走?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四川省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建设实施方案》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到2022年,我省“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将覆盖全生命周期。实现医保个人账户在全省异地就医定点医药机构在线直接结算。远程医疗力争覆盖全省50%以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普遍实现检验检查结果自助查询,三级医疗机构普遍实现检验检查集中预约,医疗联合体内医疗机构实现检验检查结果在线共享。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普遍提供分时段预约诊疗、智能导医分诊、候诊提醒、检验检查结果主动推送、移动支付等线上服务;三级医疗机构预约时段力争精确到30分钟以内;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展床位预约。推动医疗机构建设“智慧药房”,三级医疗机构门诊取药人均等候时间力争控制在15分钟以内,三级中医医院普遍开展中药饮片代煎、配送服务。推动各地开展家庭医生线上签约和线下履约服务,为签约居民在线提供健康咨询、慢病随访、健康管理、延伸处方、用药指导等服务。建立全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签约服务数据有序归集、履约服务网格化动态监管。到2022年,基本实现全方位记录、管理居民健康信息。
“可以预见在不久将来,'互联网+医疗健康’将会为广大群众带来更多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便利,群众的就医获得感进一步增强,健康保障进一步提升。”四川省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