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医案之论脱证、肝、山茱萸

《相濡医集》 医学小白的成长日记 今天

匡某,女,84岁,市郊社员。1981年了月15日初诊。心源性休克、心房纤颤合并脑栓塞。喘暘欲脱,面赤如妆,喘愈重则面色愈娇艳,独头动摇,汗出如珠,背部自觉灼热如焚,心中摇摇不支,烦躁欲死,触电自戕被家属阻止,左侧肢体不遂,两侧瞳孔缩小如小米粒大小。脉参伍不调,尺微而关弦劲,舌绛苔少。血压50/ 30mmHg,心电图示心房纤颤。此为阴竭阳越,肝风陡张。予山茱萸60g,浓煎频服。夜较安静,次日喘已减,面红见敛,脉亦稍缓、脉律已整,血压升至80/ 50mmHg。于8日夜间两点扶坐吃药时,突然两目上吊,牙关紧闭,口唇青紫,四肢厥逆,冷汗淋漓,脉转沉微。此阴阳俱衰,肝风内动。急予培补元气,镇潜固脱,方用山茱萸30g,人参15g,龙骨18g, 牡蛎18g, 浓煎频服。因惜人参价贵,上药煎服二日,参渣亦嚼食,诸症渐平,饮食倍增,但肢体仍不遂。
按:脱证,即正气脱越之谓。盖人之生也,负阴抱阳。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二者须臾不能离。凡人之病,无非阴阳偏盛偏衰,迨衰弱至极,阴阳相互不能维系,势将离决者,即谓脱。
统而言之,脱证不越阴阳二端,曰阴脱与阳脱。阴脱又有血脱、阴脱、精脱之别;阳脱又有气脱、阳脱之异。依其病位而言,脱证又有五脏之殊,如肺气衰、胃液枯、脾气败、心阳亡、心阴消、肝气脱等。肾乃一身阴阳之总司,诸脏之脱,无不关乎于肾,故救阴不离肾水,回阳不离命火。张氏用山茱萸救脱,无论阴脱阳脱,皆用之。阴脱者,阴不制阳而阴竭阳越,真气脱越于外;阳脱者,阴寒内盛,格阳于外,亦成真气外越。真气脱越之时,必以敛其耗散之真气为务。
张锡纯先生认为,脱证乃肝虚极而疏泄太过,真气不藏所致,故凡脱必伴肝风内张,痉搐、头摇、目睛上吊等象叠见,故张氏云:“因人虚极者,其肝风必先动。肝风动,即元气欲脱之兆也。”凡脱皆脱在肝,是张氏对中医理论的一大贡献。肝虚极,本当不能升发疏泄,何以张氏云“肝虚极,疏泄太过,真气不藏”?盖肝有体用二端,肝体阴而用阳。肝阴血虚极,则不能制阳,反见肝阳亢而疏泄太过。肝体虚,山茱萸强阴补肝之体;肝苦急,以酸泻之。山茱萸之酸收,恰能泻肝之用。张氏以山茱萸救脱,确为一大发现,对中医的理论与实践,都有重大贡献。此案之头动摇、目上窜、牙关紧、肝脉弦劲,正是张氏所说的肝风动,愈知先生所云极是,值得后人学习、继承。
辨识阴竭阳越的要点,首重于脉。阳脉大而阴欲绝,此即阴竭阳越之脉。阳脉之大,可三四倍于尺脉,此为关格之脉。若脉难遽断,可进而查舌,其舌光绛乃其特征。颧红如妆,亦为阳越之特征。其红,色艳无根;其红的部位主要表现在两颧,面部其他部位可暗滞、青黄、青白。愈红艳阳愈脱,阳愈脱愈红艳娇嫩。
对于脱证的治疗,张锡纯主张用酸敛补肝之法,“使肝不疏泄,即能杜塞元气将脱之路”,重用山茱萸以收敛之,则其疏泄之机关可使之顿停,即元气可以不脱,此愚从临床实验而得,知山茱萸救脱之力,十倍于参芪也。
山茱萸救脱的功效,很多古代医籍都有记载。《本经》:“山茱萸味酸平,主心下邪气,寒热。”此寒热乃肝虚厥热胜复之寒热;此心下邪气,即肝虚肝风内旋,气上撞心之心下邪气。《别录》:“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雷公炮炙论》日:“壮元气,秘精。”《本草备要》:“补肝肾,健精气,强阴助阳,安五脏,通九窍。”《中药大辞典》:“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医学衷中参西录》日:‘ “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
上述案例,即单用山茱萸一味,浓煎频服而救脱,对休克时血压的恢复和稳定、病理状态的改善都较理想。基于此,我们将山茱萸抗休克列为科研课题,经实验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展示了山茱萸的良好开发前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