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红楼梦》对联浅议春节如何正确贴对联
由《红楼梦》对联浅议春节如何正确贴对联
时髦的傻子【图片源自网络】【版本:戚蓼生序甲戌本】
《红楼梦》里,诗、词、曲、赋、联、歌、偈(jì)、梦、戏曲、酒令、灯谜、信札、格言、俗语、笑话、歇后语,以及习俗、礼仪、烹饪、服饰、建筑、园林、农事、管理、茶道、医药、病理、儒释道等等,可谓华夏文化门类齐全丰富多彩,无愧于人们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本文择其一端,尽力较为全面地采集《红楼梦》里的对联。并结合这些对联,浅析一些对联常识,自然会涉及到春节如何正确贴对联。
一、《红楼梦》对联集锦
第1回【太虚幻境】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甲戌夹批:叠用真假有无字,妙!】
第1回贾雨村吟咏联:【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甲戌侧批:表过黛玉则紧接上宝钗。甲夹批:前用二玉合传,今用二宝合传,自是书中正眼。蒙侧批:偏有些脂气。】
第2回【智通寺】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甲戌夹批:先为宁、荣诸人当头一喝,却是为余一喝。】
第3回【荣禧堂】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黼 fǔ 黻 fú,绣有华美花纹的礼服。多指帝王和高官所穿之服。)【甲戌夹批:实贴。】
第5回【燃藜图】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甲戌双行夹批:看此联极俗,用于此则极妙。盖作者正因古今王孙公子,劈头先下金针。】
第5回【海棠春睡图】联:【(上)嫩寒锁梦因春冷,】【甲夹批:艳极,淫极!】【(下)芳气笼(袭)人是酒香。】【甲夹批:已入梦境矣。】
第5回【孽海情天】联:【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
第5回【薄命司】联:【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
第5回【孽海情天】后院内室联:【(上)幽微灵秀地,】【甲戌双行夹批:女儿之心,女儿之境。】【(下)无可奈何天。】【甲戌双行夹批:两句尽矣。撰通部大书不难,最难是此等处,可知皆从无可奈何而有。】
第17回贾宝玉拟大观园景联:
(1)、【沁芳亭】联:【(上)绕堤柳借三篙翠,】【庚辰双行夹批:要紧,贴切水字。】【(下)隔岸花分一脉香。】【庚辰双行夹批:恰极,工极!绮靡秀媚,香奁正体。】
(2)、【有凤来仪(潇湘馆)】联:【(上)宝鼎茶闲烟尚绿,】【庚辰双行夹批:“尚”字妙极!不必说竹,然恰恰是竹中精舍。】【(下)幽窗棋罢指犹凉。】【庚辰双行夹批:“犹”字妙!“尚绿”、“犹凉”四字,便如置身于森森万竿之中。】
(3)、【稻香村】联:【(上)新涨绿添浣葛处,】【庚辰双行夹批:采《诗》颂圣最恰当。】【(下)好云香护采芹人。】【庚辰双行夹批:采《风》采《雅》都恰当。然冠冕中又不失香奁格调。】
(4)、【蘅芷清芬(蘅芜苑)】联:(清客甲拟联):【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
(清客乙拟联):【三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庚辰双行夹批:此二联皆不过为钓宝玉之饵,不必认真批评。】
(贾宝玉拟联):【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荼蘼梦亦香。】【庚辰双行夹批:实佳。】
第18回作者评判引用联语:【前门绿柳垂金锁,后户青山列锦屏。】(程本似无此段此联)
第18回介绍【省亲别墅】行宫时联语:(真是:)【金门玉户神仙府,桂殿兰宫妃子家。】
第18回元妃题大观园正殿【顾恩思义】联:【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此一匾一联书于正殿。【庚辰双行夹批:是贵妃口气。】
第28回宝玉悲感黛玉《葬花吟》联语:(正是:)【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甲戌侧批:二句作禅语参。】【甲戌眉批:一大篇《葬花吟》却如此收拾,真好机思笔仗,令人焉的不叫绝称奇!】
第38回【藕香榭】联:【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庚辰双行夹批:妙极!此处忽又补出一处不入贾政“试才”一回,皆错综其事,不作一直笔也。】
第40回【烟雨图】联:【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
第53回【贾氏宗祠】联:【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庚辰眉批:此联宜掉转。】
第53回贾氏宗祠抱厦【星辉辅弼】联:【勋业有光昭日月,功名无间及儿孙。】
第53回贾氏宗祠正殿【慎终追远】联:【已后儿孙承福德,至今黎庶念荣宁。】
第63回妙玉集古诗联语:【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综上,百二十回本80回后尚有少许对联,未予列出。上述对联中,唯有一处出现上下联倒置的情况,即第53回【贾氏宗祠】联:【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因为出格,故脂砚斋在这里批道:【此联宜掉转。】曾看到有文章由此联引申开去,生发出一大篇【作者有意为之,隐含重要信息】的议论。因涉及到红楼探轶,本人比较生疏,故看得粗略、记得模糊。同时,个人以为《红楼梦》毕竟是相互传抄流传于世的,一般来说传抄者大多来自于民间,学术水平及治学态度参差不齐,【上下联颠倒】究竟是作者故意为之还是由于传抄者手误以讹传讹,已经无从查对。故对上述观点的正确与否不予置评。
我国大部分地方有春节贴春联(对联)的传统习俗。春联怎样贴才是正确的?下面我们结合《红楼梦》对联展开讨论。
二、对联的基本要求
对联,俗称【对子】。好多文章有【对联又叫楹联】、【楹联是对联的雅称】等说法,甚至专门研究对联的机构也称作【中国楹联学会】。窃以为这种说法不够准确。何为【楹】?【柱子】也。也就是说,【楹联】是张贴或雕刻在柱子上的对联,属于对联的一种形式。说【对联又叫楹联】有点儿类似于【人又叫男人】,容易造成概念外延的混乱。所以认为正确的说法应该就叫【对联】。
对联分上下两联,一般是和中国书法相结合,竖排版书写,较多的时候是张贴在门的两边。本文要讨论的问题有:对联有哪些基本要求?怎样区分对联的上下联?上下联各应贴在门的哪一边才是正确的?横批及其它等。
对联的基本要求,大致上有以下六个方面(参考《联律通则》)。需要说明的是,下面例举的《红楼梦》对联是结合现代汉语语法分析的。尽管《红楼梦》年代没有这些语法理论,但却有一定的书面语言习惯,和现代汉语语法有诸多相通之处,现代汉语语法也是在古汉语基础上有所继承、有所创新逐渐发展形成理论体系的。故觉得如此尝试也未为不可。
(一)、字句相等(字句对等)
要求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对联的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这是常识,但也有特殊情况——例如民国年间袁世凯去世,有人送了一副挽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的【袁世凯】和下联的【中国人民】却【对不齐】,暗寓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表面违规的对联竟然成了千古名联。
(二)、词性相当(词性对品)
上下联语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或短语(词组)应当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属性,或是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具体说来,应该是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实词、虚词中细分的种类也要词性对应。如第3回【荣禧堂】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座、堂】均是名词;【上、前】均是方位词;【珠玑、黼黻】均是名词;【昭、焕】均是形容词;【日月、烟霞】均是名词。
(三)、结构相称(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应当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具体一点,就是对联上下联相同位置上的短语(词组),语法结构应当尽可能一致。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其余偏正结构、并列结构、述补结构、介宾结构等等都是如此。如【荣禧堂】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联意:座上客所佩的珠玉光彩明亮,几乎可与日月争辉;堂前人所穿的官服光亮鲜明,灿烂犹如云烟彩霞。)【座上珠玑、堂前黼黻】均为偏正结构;【昭日月、焕烟霞】均为述补结构。
(四)、节奏相应(节率对拍)
要求上下联句节奏一致,也就是上下联停顿之处必须一致。如【荣禧堂】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上联:【座上、珠玑、昭、日月】,下联:【堂前、黼黻、焕、烟霞】,上下联节奏是完全一致的。
(五)、平仄相谐(平仄对立)
中国汉字分【平声】和【仄声】(详析见后)。对联十分讲究音律的和谐,读起来才会抑扬顿挫有美感。联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要相反。如【荣禧堂】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黼 fǔ 、 黻 fú:前者“黼”上声为仄,后者“ 黻”今声为阳平,但旧声为入声,归为仄声。)可以看出,同一联中平仄是交替进行的,相对联间平仄是相反对立的。
《联律通则》强调:【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即传统说法:【仄起平收】。这种规定应该源自于传统联律。如上面例子中,上联联脚【月】是去声,为仄声。下联联脚【霞】是阳平,为平声。但这些平仄要求并非绝对一成不变的,特殊情况下可以变通。
(六)、内容相关(形对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就是说对联上下联所涉及的事物应当相互关联、相互映照、相互贯通、相互呼应,上下联融为一体,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此外,还应注意避忌问题。(1)、忌合掌。(2)、忌不规则重字(3)、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三、怎样区分对联的上下联。
对联上下联的区分历来有两种说法,即从联句意义上区分和从读音声调上区分,比较传统和权威的说法是后者。中国楹联学会颁布的《联律通则》规定:【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也就是说只需看两联的最末一字(联脚),若是仄声的就是上联。
中国汉字很独特,它不仅是一种集音、形、义于一体的文字,而且每个汉字的读音又由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构成,而声调又分为平声和仄声。平仄的区分,古今有所不同。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声、上(shǎng)声、去声、入声】四种,其中平声不分阴阳统称【平】,上、去、入三调统称【仄】。时至今日,这种或被称之为【平水韵】的旧声调不仅大量保留在唐诗、宋词、元曲、联句、骈俪文等讲究声韵的典籍之中,而且许多今人撰写对联或格律诗词时仍然采用。本文第一部分所采集的《红楼梦》对联自然就是这种旧声调。
但是,世界上的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汉语声韵也是如此。我国现在流行的普通话分为【阴平、阳平、上(shǎng)声、去声】四种声调,【阴平、阳平】也就是普通话里的一声、二声为平声,【上声、去声】也就是普通话里的三声、四声为仄声。普通话声调没有入声,这是因为随着历史的发展,入声字已经分化瓦解,分别归入到普通话的四个声调里去了。
《联律通则》规定:【判别声调平仄遵循从古至今通行的《诗韵》旧声或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今声'双轨制’,但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朱天运又在《“联律通则”讲稿》里强调:【我们是现代人,提倡用现代四声写诗词对联。】笔者对此极为赞同。因为用今声编撰对联,相对来说好编、好读、好听。
因为《联律通则》实行【双轨制】,如果是今人用今声编撰的对联,平仄很好区分。只需按照普通话的声调区分即可。若普通话不过关,可查字典解决。例如有幅新春联:【春风拂大地山河锦绣,华夏换新天岁月峥嵘】,按今声【绣(xiù)】字是去声,属仄声,无疑就是上联。
当然,用【今声】判别末字(联脚)平仄时还需注意是否多音多义字。毕竟,汉语中多音多义字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家族。同一个汉字在与不同汉字组合有时会出现意义和读音上的不同,读音不同平仄也会有变化。
如果遇到传统对联,或者是今人按旧声编撰的对联,就可能会遇到一些不易辨别平仄的入声字。这时就只能借助《佩文韵府》、《一百零六部平水韵》等之类的一些传统韵书去辨别平仄了。如《红楼梦》第53回贾氏宗祠正殿联:【已后儿孙承福德,至今黎庶念荣宁。】上联联脚【德】字今声为阳平,应该归为平声。但旧声却是入声字,归为仄声。所以此联并不出格。类似的例子还有第40回【烟雨图】联:【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也是如此。
严格来说,上下联最末一字不分平仄的对联不能算是成功的对联。但在现实中,不论是网上发表的还是居家大门上张贴的对联,竟然有好些对联上下联末字全平或全仄。而且联句中间即使按【宽对】要求,仍然有词性不对品、平仄不对立、结构不对应等诸多问题。据说这是一种名为【自由体】、但却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对联,笔者却不以为然。有道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文学形式都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和规律。既然是【对联】,只有符合【联律】的才能称其为对联。
当然,也不排除有某些对联为了突出好的意境而不得已违背联律规则。中国楹联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叶子彤先生曾在《“联律通则”解读》里说过:【在特定的条件下,未能遵循上述六条基本规则的楹联,未必就是出格的作品,甚至有可能是传世佳作。】遇到诸如此类的对联,比如上下联末字全平或全仄,就只能按照联意去判定上下联了。
四、怎样区分门的上下方位。
这里涉及两个问题:其一,究竟是左为上还是右为上?其二,左右方位应该按照对联的信息【载体】(主体)来区分还是按照观赏对联的人(客体)
来区分?
第一个问题说来有点儿复杂。若说是以左为上吧,有个成语叫做【无出其右】,意思是才能、技艺等没有能超过他的。似乎古人是以右为上。但若说以右为上吧,又有个成语叫做【虚左以待】,意思是空出左边的座位等待尊贵的所敬重的人。似乎古人又是以左为上。诸如此类相互矛盾的例子很多,例如【男左女右】和【座右铭】就貌似矛盾的。这里不做赘述。
有人经过考证得出一个结论,原来古人究竟是尊左还是尊右,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可以说时而尊左时而尊右,甚至在同一个朝代(如明代)里也有尊左尊右的变化。根据结论显示,距我们较近的清代是以左为上的,而且我国当代社会沿用了清代以来【以左为上】的定规,所以对联的上联贴在门的左边才是正确的。不过,我国的【以左为上】却和世界不同轨,由于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当代国际惯例是以右为尊的。如重大国事活动中接见外宾,主人一般要把客人礼让到右手位以示尊敬。
第二个问题相对简单,即左右方位是按照对联文字的信息【载体】(主体)区分的,而不是按照观赏对联的人(客体)去区分。对联的信息【载体】是门,所以应该按照门这个主体的左边、右边定方位,而不是按照站在门的对面观赏对联的客体人的左手、右手定方位。上面已经谈到了【以左为上】,那么对联的上联应该贴在门的左边,而对站在门对面的观赏者来说则是右手边。
有一个极为简单的验证方法:随便找一本竖排版的书作参照,可以发现这本书的文字是从阅读者的右手边开始自上而下排列成行,又一行行【从右到左】顺序排列的。但这不等于说是【以右为上】,因为这里所说的【右】是从阅读者这个客体的角度而言的,但对【文字信息载体】的书这个主体来说,书上的文字则是从这个主体的左边开始排列的,仍然是【以左为上】的。我们把主体由书换成门,就会很清楚地知道门的左边为上。
五、横批对上下联顺序没有影响。
北京故宫【正大光明】牌匾
上联要贴在门的左边,是正确贴对联的铁律,不应该受到其它因素的干扰。曾经看到有文章说,确定对联的上下联怎么贴应该以【横批】的文字顺序为准。简单说就是不论什么主体、客体,也不论什么左右方位,只看横批的首字在哪边,哪边就应该贴上联。窃以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对联中的春联、喜联以及需要加横批的联语有横批。所谓【横】,指的是横向书写方式;所谓【批】,含有揭示、评论之意,指的是对整副对联的主题内容起概括、补充、点睛、升华等作用的。单从横批的书写方式来说,我国至少在【新文化运动】之前并没有横向书写的习惯。实际生活中,遇到需要横向书写的内容如楹联横批,如牌楼、亭台、殿堂等建筑物匾额等等,即使是单字排列,仍然按照从观赏者角度而言【从右到左】、从文字【载体】的主体角度而言【从左到右】的规律的,也就是说与竖排版书籍的版面顺序是一致的。我们今天仍然能够见到的古代的楹联横批、殿堂匾额等等,一般仍是这样排版的。
成都【汉昭烈庙】牌匾
和现代横排版文字书写方向相一致的对联横批,即书写者、阅读者【从左到右】的顺序,是【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之后,在西方文化不断融入的影响下才逐渐形成的。虽然这种方式和现代书写、阅读习惯完全一致,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但这种横批并不能改变竖排版对联的上下位置。也就是说,对联只要是竖排版书写,就必须和竖排版书籍的上下位置相一致,这是不容改变的规则,和横批的书写顺序没有关系。更何况,有大量的对联就没有横批,以横批决定上下联的方法不足取。
回到题目:对联怎样贴才算对?正确的做法是先确定对联的上下联,再把上联贴到门的左边。至于横批,文字顺序怎样排列都行。从观赏者角度来说,从右到左是师古,从左到右是切今,无论哪种形式都无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