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左罗:你越是默默无闻时,越要少包装自己

这是粥左罗的第 1738 期分享

作者 l 粥左罗
来源 l 粥左罗(ID:fangdushe520)
大家好,我是粥左罗。
今天想给大家分享一个对个人发展很重要的思维:作品思维
这里的作品二字,不单单指作家写一本书,画家作一幅画,歌手创作一首歌,它包含这些却又更宽泛。
它指的是,我们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像作家、画家、歌手那样去认真对待,做出来的东西可以拿出去证明你的实力,可以代表你这个人,它是人们认知你的工具,可以帮你打造个人品牌,同时也是你个人品牌的载体。
你的作品越多越好,你的个人品牌就越值钱。

01

没有作品

你所有标签都不堪一击

2018年我做付费成长社群,开放报名4个小时,人数就超过千人加入,而大家进来是因为我有很强的个人品牌。
那我的个人品牌是如何具体表现的呢?
我当时一直在观察公众号读者的留言,朋友圈的推荐语,社群成员加入后的分享,我很开心的看到这样一个现象:
大家信任我,选择跟我同行,并不是因为,我是前创业邦新媒体运营经理、前插坐学院副总裁、毕业4年月入20万等等这样的标签或者平台背书,而是大家说:
  • 我看过你很多篇文章,写得都很干货、很真诚,每次看完都有收获;
  • 你的公众号是我为数不多置顶的,每篇都看的;
  • 我听过你的写作课,质量很高,相信社群也不会差;
  • 是朋友强烈推荐给我的,一开始我还没在意,看了你几篇文章后感觉相见恨晚,你开社群,绝对不能错过。
基本上大家的说辞都是这类的。
这说明什么?

这是个人品牌“实”的那部分,而非“虚”的那部分,实指的是作品,虚指的是标签。
虚的永远没有实的更有力量,你的各种人设塑造、平台背书、励志标签、职位头衔,都没有你的作品有说服力。
为什么很多人写简历的时候写的都是这些:曾担任XXX公司XXX一年;曾参与XXX项目;熟练掌握……;深谙……玩法;参加过……;是XXX项目的早期参与者……
为什么老是这些虚的东西?因为没有真正的作品,只能这么写。
但是,如果你没有实的作品保驾护航,虚的标签都会不堪一击。
很多人在宣传自己的时候,会各种包装自己,给自己贴很多标签,刚知道他时你会觉得,哇这个人好厉害啊,但只要你一跟他熟悉了,了解他了,你就会发现,原来都是虚的,他没什么真本事,一做事就现原形了。
我还有个身份就是写作讲师,所以我很了解这个圈子,这几年各种平台上的写作课层出不穷,好像一下子谁能教写作了,有些老师在知识付费平台上把自己包装成了写作大神,但最终也没做出名堂来,为什么呢?
没有作品,你搜不到他出过什么好书,你没见过他写过什么好文章,你好不容易找到了他的个人公众号,发现他的阅读量只有几千,却天天在外面教别人怎么写10万+爆款。
我们就说这个标签其实是你想让自己拥有,但你没有相应的作品支撑。你硬往自己身上放,但你其实顶不住这个标签。
那这个个人品牌就是悬在空中的,它不是扎扎实实落地的一个个人品牌。
所以,个人品牌很多时候不是包装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你给自己贴上再多好看的标签,你不要以为他永远就是你的了,如果你的作品配不上它,它早晚会被拿掉。
这样的个人品牌,即使一开始你打造了,让别人相信了,其实慢慢也会从你身上消失掉。
你配不上的东西,早晚你会失去,你配得上的东西,即使你不去吆喝,别人也会把那样的标签加在你身上,他们就会觉得你就是那样一个人。
真正好的个人品牌是作品和标签高度统一,互相加持。
02
做任何事情
你都要积累代表作

我创业后一直在招人,其中一个岗位是内容编辑,我需要所有投简历的求职者都要在邮件中附上5篇代表作品。

为什么呢?因为简历可以粉饰,但作品骗不了人,招人用人看作品为主,简历为辅。

但是我收到超200份简历后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90%的内容编辑,竟然真的凑不齐5篇能拿得上台面的代表作,当然篇数能凑够,质量太差。

这其中有不少编辑已经工作了超过一年甚至两三年了,这一到三年时间,你都干什么了,连5篇代表作都没有积累下。

很多人并没有代表作思维,有可能他一年写100篇文章,但这100篇都是很水的,说白了,他写的这100篇都是应付工作,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即可,并没有想着把每一篇文章当做一篇代表作来写。

如果有心积累,一年写100篇,沉淀下10篇各方面都不错的代表作并不难。

为什么要这样?


因为你当下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撬动更大的机会,更美好的未来。

如果你有10篇很好的代表作,换下一份工作时,必定会有更好的机会,去更好的公司,做更高的职位,拿更高的薪水。

所以,不管你在多厉害的平台工作,不管你跟多大咖位的人一起共事,千万不要混日子,否则一份工作做完,留下来的只是一个虚头巴脑的头衔、标签、平台背书,而不是实打实的作品。

什么是你的作品?

我刚才举的例子是内容编辑,但其实不管你做什么,都要积累作品。你可以直接理解为,你在职场上做过的每一件实事,都是你的作品。它们是你能力最直接的证明,它们是你个人口碑的直接来源,它们是你一份工作后你真正能带走的价值。

你写作的每一篇文章;

你剪辑的每一个视频;
你设计的每一张海报;
你促成的每一次合作;
你赢得的每一个客户;
你负责的每一个项目;
你运营的每一个社群;
你运营的每一个公号;
你推广的每一个课程;
你投资的每一个公司;
……
把这些都看待成作品的基础上,再积累代表作,所以任何一份工作都应该有作品思维,都应该积累代表作。
我对内容行业比较熟悉,在这个行业从业5年,我观察到一个现象,就是很多人无法突破15K魔咒,一般刚入行时月薪5到8K,经过一两年的努力,慢慢做到10K、12K、15K,但是到这里后,很多人的工资就涨不动了,长期在15K左右,突破20K非常非常难。
最大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作品不行,没有足够拿的出手的作品。
我在2019年底高薪招了一个主编,为什么他可以,有作品,写过两篇在看数10W+的公众号作品,写过阅读量超100W的公众号广告。
有这样的作品,就说明一切。

因为极致的作品是一连串能力与事件的结果,是长期努力的结果,是你极致追求的结果。
03
输入是星辰大海
输出要一剑封喉
一个人越是默默无闻的时候,越要少包装自己,越要沉下心来积累代表作。
没有代表作你怎么包装都不行,有了代表作你去哪别人都认可你,代表作不用多,而要真的牛。
举个例子,投资这个行业,投资人很多,你怎么判断一个投资人牛不牛呢,看他过去有没有投出明星公司,有一个就够了。
比如投资人王刚,他只要说自己是滴滴出行的天使投资人,今日资本的徐新只要把自己投资京东的故事讲出来,晨兴资本的刘芹只要说小米是他投的,这就够了,大家一听就觉得你牛。
一个投资人有了这样的投资作品,那么一些新的优秀创业者就会倾向于去找他拿投资,这样他就能投出更多好公司。
所以,你打造个人品牌和自我营销的最好方式就是拿出代表作。
越是默默无闻的时候,越难积累代表作,所以要星辰大海的输入。
越是默默无闻的时候,越需要有代表作,所以要一剑封喉的输出。
2018年底时,我接受一个自媒体采访,编辑说:“你做课程的2017年很重要,因为打造个人品牌的过程,最好有一段时间大规模的收到别人对你的评价、给你的反馈,这样的话你能比较清楚的从外部对你的认知,梳理出个人品牌的一些标签。”
编辑说我那一年在圈子里很出名,影响了很多人的成长。我马上跟他说了真实的情况。我说:
“跟你想象的完全相反,2017年,是我收到外界反馈最少的一年,我根本不知道我很出名,不知道圈里怎么评价我,甚至课程学员对我是怎样的认知我也不清楚。”
因为整个2017年,我基本是零社交,从来没有出去跟同行的朋友聊天,也没参加过任何形式的行业饭局,没有公开在行业峰会上露过面,我的线上课那么多学员我从来没加过微信;
我讲的线下课基本都是讲完就走从不社交,我去企业讲课提前十多分钟到,讲完就走从不社交,我课程的推广是同事做,企业客户也是同事谈。
所以我这一年就这样过来了,不知道大家怎么评价我,我甚至都没时间去了解。
整个2017年,我基本就干一个事,课。有课的时候我就订票去讲课,没课的时候我就呆在办公室写课,录音。日复一日,打造我的代表作。

我开始意识到自己挺出名,大家评价很高,是2018年我出来我自己做号之后,最直观的感受是2018年5月开的12天线下课,以往的课都是一天或两天,时间很紧,纯讲课,和学员交流很少。

那次线下课,互动非常多。我印象很深的是,第一天有个学员自我介绍环节,好多同学自我介绍时都提到了我,说我的课、文章以及我的经历,对他改变非常大之类的。

当时我特惊讶,真的是很多同学都说了。我这时候才开始想,哦,原来大家都是这样看我的。

之后是上海的12天线下课,每天讲完课和一些学员聊天,我有时提起行业里很厉害的老师怎样怎样;

他们就说,粥老师其实在外界来看,你比他有名多了,好多学员说他的老板领导,经常转我的文章让他们看等等,这个阶段我听到这些都觉得不自信,因为我整个2017年没有接收到这样的信号。

2018年,我第一次去上海参加一个行业峰会,面对近千人讲了半小时,讲完我就出去,结果在门口很多人跑过来跟我聊天,我原以为大家都不认识我,我以前从没跑过这样的会。

所以,我跟那个编辑说,我很感谢我不知道自己很厉害很有名甚至轻度不自信的那一年,因为那让我整个一年非常平静,非常安心的在做自己的事,磨练自己的手艺,不浮躁不自恋,日复一日的打磨自己的代表作。

最后我打磨的课程全网卖了超过10万份,一炮而红,后面的路就越走越顺。

所以,个人品牌很重要,但个人品牌是个结果,不是你能力不强手艺不精没有作品的时候,天天自己给自己贴标签,对外给自己搞人设,天天在朋友圈微信群等宣传自己,包装自己,个人品牌是很重要,但不是那样来的。

普通人一开始都没有个人品牌,你遵循作品思维,你别光玩虚的,不停的做实事做实事做实事,把每一件事做牛逼,花时间心血,积累代表作。

这个过程大家对你形成了相应的认知且不断强化,你就有了个人品牌,这是你最可信仰的资产,这是普通人崛起最有效的方式,认认真真干实事儿的人,在这个时代不会吃亏。
升级思维的目的是行动的改变,
看完这篇文章,
你可以思考一下,

你在你的工作岗位上,有没有积累很多可以称之为“作品”的东西?

接下来你准备如何积累更多“作品”?

认真看完最后这几行

一个人的赚钱水平,

不会超过自己的认知水平,

你的每一个行为,

都是认知的指引,

你不可能认知低于大部分人,

却又妄想成为会赚钱的少数人,

愿意投资自己大脑的人,

才会越来越明白赚钱是咋回事。

以上这篇内容,

来自我的成长思维课,

一篇这样的内容,

看一篇花8块钱,不值么?

蜜雪冰城的价格,

手磨咖啡的品质,

看25篇,也就一顿烧烤钱,

让自己少摄入3500大卡热量,

少长一斤脂肪,

换一次思维模型的迭代,

8300 名同学正在学,

已经把这个课听了几十万人次。

当然,

我依然还是给你准备了大额优惠券

谁叫你那么爱占便宜呢!哈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