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赵魏三家分晋后,也曾强横一时,后来为何全部衰落

▲昔日晋国雄踞北方

春秋末期,一代霸主晋国的大权逐渐落入俗称“六卿”的(韩、赵、魏、智、范、中行)六家大夫手中,后来几经争斗,智氏、范氏、中行氏先后被消灭,土地城邑也落入韩赵魏三家手中,晋国王室也日渐衰微,仅剩曲沃、绛县两座城池,已经名存实亡。公元前376年,已经被周天子分封为诸侯的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索性瓜分了晋国公室,史称“三家分晋”。

▲韩赵魏三家分晋

韩赵魏最初亲如一家

三家分晋的过程中,赵国获得了今山西中部吕梁山以西至黄河东岸的部分地区,还有晋北、晋东南和冀南部分地区;韩国得到了今山西省长治市和豫中、豫西地区;最占便宜的魏国占据了原来晋国领土的精华所在,除了晋南汾河流域以外,还占据了肥沃的豫北大平原,晋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安邑也成了魏国的新都城。韩赵魏立国之初,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在“三晋一家”的旗帜下结成了相互依赖的军事政治联盟。

▲魏武卒曾是天下第一强兵

魏国卷入中原争霸,损耗太大

魏国建立不久,率先在国内实行变法。魏文侯重用李悝变法,使得国力迅速增长;随后继位的魏武侯又重用吴起为将,编练了战国第1支精锐重装步兵——魏武卒,连续击败秦、楚等强邻,使得魏国在战国之初独领风骚近百年。但随着第3代君主魏惠王的即位,魏国国力逐渐衰弱,魏惠王不能选贤任能,导致孙膑、商鞅、张仪等人相继离魏入秦;其穷兵黩武,将战刀指向了韩、魏等盟国,致使齐国乘机而入,连续桂陵、马陵两场大战,将魏国来以称雄的20万魏武卒消灭殆尽;其不识天下大势,错将都城从“表里山河”的安邑迁至地处平原的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使得魏国从此陷入四面受敌的窘境。“魏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辏,无名山大川之阻”,整日在秦、赵、齐、楚等国围攻下疲于应付,逐渐式微。

▲韩国地处秦楚等大国夹缝

韩国起步低,又处于各强国夹缝

韩国从三晋那里继承的主要是贫瘠的山地,在所谓“战国七雄”中,一直都是忝陪末座的弱国。后来,趁着郑国内乱攻入其都城新郑,总算在中原腹地获得一片沃土,随后迁都于此。但郑国从春秋时期就是大国争霸的焦点,地处“天下之咽喉”,“为秦、魏之门户”;韩国继承郑国衣钵后,也夹在魏、秦和楚等强国之间,又无险要关隘可以防御,常常是强国攻打兼并的对象,甚至有了“春秋战争之多者莫如郑,战国战争之多 者莫如韩”的说法。在这样的环境里,韩国只能以自保为最高追求,很难有所作为。

▲赵国骑兵称雄天下

赵国军队强悍,却面临强大胡患

位于华夏疆域最北端的赵国,长期与林胡、匈奴等游牧部族交战,民风十分彪悍,因此在战国乱世颇有一番作为。尤其是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改革之后,在北方拓地千里,军事力量大为加强,曾一度成为能和秦国抗衡的唯一强国。但赵国所处的地缘环境实在太差,北面替华夏大地抵御着游牧部族侵扰,西面随时防备秦国进攻,南面要应对韩、魏摩擦;东面还需要警惕燕国的骚扰。战国后期,匈奴在北方草原崛起,赵国大半军力被其牵制,譬如李牧在其主持的反击匈奴战役中,一次性就投入了1300乘战车、13000名骑兵、50000精锐步兵,根本无法心无旁骛的征伐天下。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