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在学校里想踢足球遭拒绝:请尽快让女孩跳出这“圈套”

作者:乎乎妈妈

图片:unsplash

 1

“妈妈,我不能去踢足球”刚刚5岁的女儿对我这样说道,“在学校里,我想去踢足球,老师让我去玩滑滑梯了。”

听了这话,我放下手头的工作,抱起女儿细细询问,“那其他小朋友有没有踢足球呢?男孩和女孩都有吗”

女儿说,“只有男孩,没有女孩。”

这下,我算是搞清楚了,“性别刻板印象”的儿童教育问题又横亘在我面前了。

在此之前,我设想过许多个场景对女儿娓娓道来,希望通过言传身教告诉她男女性别平等、且不应当以固有的印象看待男性或是女性。刚好借此机会,要和女儿好好深入浅出地解释一番了。

其实,许多成人甚至包括老师,也并不了解何为“性别刻板印象”。

简单来说,就是人们针对男女这两种性别内心会设定一个固有的印象。

举个例子:

人们会认为男孩的卧室应当是蓝色的、男孩子应该喜欢运动、男孩子需要承担更多赚钱养家的责任;

而女孩子则应是文静的、顾家的,包括——不喜欢踢足球的。

但要知道,这样的印象与感知,是由人们身边的社会环境和因素共同造成的。既存的刻板认知没有发生变化,人们的想法当然也不会立刻发生变化。

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其实并不存在这样的认知。英国心理学教授海恩兹曾做过一个超过100名儿童的实验,实验证实了2岁以下的孩童对颜色的偏好并不受性别影响。

肯塔基大学的副教授Christia Spears Brown也曾表示,“性别偏好是在儿童了解了自己的性别后才体现出来的,而婴儿中没有显示出这样的偏好。”

儿童在3岁时,性意识便开始萌发,逐渐产生了男女有别的认知。

而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狄波拉·贝斯特的研究表明,孩子在11岁左右,关于性别特质的看法就已经达到与成年人90%的相似度。

由此可见,社会和成人对孩子的影响不仅巨大、而且耗时并不需要太久。一旦孩子在脑海中,有了这样的刻板印象、或者说是带着针对性别的成见,那将对他/她的发展极为不利。

 2 

因为我的孩子是女儿,我更是坚定让她不要受“性别刻板印象”的荼毒,想让她跳出这限制女孩发展的巨大的“圈套”。

我不希望她在想跑想跳的时候选择禁锢天性;

我不希望她在念书时觉得自己“是女孩,数理化就学不好”;

我不希望她在挑选工作时束手束脚害怕自己有“女性天然的职场天花板”;

我不希望她在自己的家庭中“理所应当的承担起大部分家务劳动”。

可能有人觉得我过于敏感,小小的“足球风波”,竟然引出这样的长篇大论。但是,这的确是点点滴滴、不知不觉就积累起来的一座“大山”。而大山一旦在心里扎根,再想移走,怕是要难于上青天。

像是前段时间引发热议的韩国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女主人公在婆婆面前是逆来顺受的好儿媳,在丈夫面前是温柔贤惠的好妻子,在女儿面前时无坚不摧的好妈妈。

而在她一路长大的过程中,“贤妻良母”、“不出风头”、“为家庭牺牲事业”等等的要求就深深地刻在她的身上,成了除也除不掉的烙印。

在这漫长的令人窒息的一生中,她甚至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渐渐成为社会的“透明人”,只剩下在家里做家务这一件事,只剩下好儿媳、好妻子、好妈妈这一类狭隘刻板的称呼。

考虑到女儿年纪尚小,也不能劈头盖脸把我的理论灌输给她,我的心里真是又庆幸又着急。庆幸的是早早地发现了苗头,着急的是却还没找到合适的途径教育孩子。

在查找相关年龄段的孩子应当如何面对“性别刻板印象”时,我又了解到了在英国一家名为Ann Bernadt Nursery School的幼儿园内,他们倡导“养育孩子,没有性别刻板印象。”(Raising children without gender stereotype)

Levia说,他们想传递给孩子”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you can be anyone you want to be)的信念。就像男孩子可以跳芭蕾,女孩子也可以做工程师一样。”

这所幼儿园还提出了五种方式来“挑战”教室中、学校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分别是:

1.为孩子提供现实中的一些例子,如寻找女性技术工人,让孩子观察她们的工作。

2.选择性别以外的其他方式来区分,让孩子以不同的方式排队如按照年龄、字母顺序、生日等,鼓励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思考自己的身份。

3.与孩子们直接讨论刻板印象

4.使用包容性的语言,用孩子的名字或者一群孩子称呼孩子,而不是男孩女孩。用善良、友好称赞孩子的行为,而不是用特定的词汇形容,如强壮的男孩,漂亮的女孩,引导孩子关注内在的美丽。

5.充分利用书籍、绘本故事引导孩子了解何为刻板印象。

 3 

过了一两天后,我和丈夫一起经过讨论,选择了这样一种温和而贴近孩子的方式——讲绘本故事。

我们仔细挑选了几本适合孩子阅读、并且包含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反驳与批判的小小故事书。

在《长袜子皮皮》这本书里,我带着女儿一起跟随皮皮制服身强力壮的强盗、降服可怖的食人鲨鱼、因为皮皮力大无比甚至能轻易举起一头牛。

这样的皮皮,当然不符合现实里对女孩子“文静乖巧”的要求,却让女儿知道女孩子也可以“有力气、很勇敢”。在学校踢踢足球算什么,皮皮可是一个人面对可怕的猛兽也毫不露怯呢!

丈夫提议要趁热打铁,多讲一些相关的故事或者童书给女儿听。我表示其实女儿现在能理解这点小小的道理就足够了。今后还有很多机会和场景,可以教育她呢。

像是《朱家故事》这本书,就通过朱家的妈妈一直在家做家务,有一天她终于脱掉围裙、穿上工装动手维修汽车的故事,来告诉大家“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设定并不是那么的一定与天然。

女性仍然有追逐梦想的权利和自由,并且不应当被繁重的家务所束缚。

女儿啊,妈妈希望你长大地再慢一点,还有很多时间让你去体会这大大的世界,让你去领略这精彩的生活,让你不被束缚不被禁锢、大胆地、肆意地、甚至任性地、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吧!

- END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