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做减法,为思想做加法
作者:席晶(河北省廊坊市第一中学)
最早接触思维导图是在2013年暑假,那时刘濯源教授来我校做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报告。在他的介绍中,我知道了“思维导图”这个学习的工具,当时就觉得豁然开朗。随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主动运用思维导图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了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能力。
知识是高考试题设计的基础,高中政治考纲中明确需要识记的考点就有200个左右,很多内容理解起来会较为抽象。特别是必修4的哲学,强调是对所有具体科学知识的抽象概括和总结,揭示的是万事万物的共性和普遍规律。学生开始学的时候由于缺乏抽象思维能力怎么都不能理解,像在讲物质的概念时,就有学生追着让老师给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这就体现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差。如果只靠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只能导致学生僵化、被动地记住“书本知识”,但题不会做,而且遗忘率高。
在接触中我认识到思维导图可以通过使用一些具象元素,比如:不同的颜色的文字,甚至是相同颜色但不同的字体、字号的文字在纸张上执行“强调”,也可以通过线条、符号、标志(涂鸦)轻松地“找关联”,进而提高了记忆力。于是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1、用颜色加深记忆。(1)同一级分支用相同颜色。(2)相邻两级分支颜色对比力求强烈、明显,如冷暖色调的对比。2、用符号、标志(涂鸦)加深记忆。如:在体现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时用集合相交的图形标出,而不再使用文字阐述。学生通过使用一些具象元素,比如:不同的颜色的文字,甚至是相同颜色但不同的字体、字号的文字在纸张上执行“强调”,也可以通过线条、符号、标志(涂鸦)轻松地“找关联”,进而提高了记忆力。同时,由于在导图中使用图形、颜色、符号等这些具象的元素,还可以激发右脑,进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政治课具有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特点,知识源于人们社会和生活的实践。我们的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具备一些经验,对很多政治问题和现象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有些知识还没有学习过,当问题呈现在面前时也可以凭借相关经验对问题进行解释。学生们错误的认为知识就是生活经验的简单迁移,导致对这科学时轻视,做时大量失分。我就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构建一个层级结构,把现有的生活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促使其从原有生活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并一层层的推动新知识的深化。
我们在进入到必修3《文化生活》的学习中,遇到的第一个知识点就是什么是文化,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容易就能从各类生活现象中区分出哪些是文化形式(即文化的外延),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引导学生概括文化的内涵,从文化的主体、文化的产生、文化与物质的关系中归纳文化的特点,借助思维导图的中心层级结构,使学生对“什么是文化”这一知识点有一个递次明晰的认识。
一方面,学生可以更高效的记住政治课中需要记忆的200个左右考点;另一方面,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开阔。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实现给学生在学习负担上做减法,在思维能力上做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