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部位、穴位与太极拳[转载]

身体部位、穴位与太极拳

编辑:陈雄

      肩——太极拳的松肩部位指肩关节和肩胛骨。肩胛骨就是身后肩膀的骨头,也叫胛骨、琵琶骨。位于胸廓的后面,是三角形扁骨,介于第2~7肋之间。分为两个面、三个角和三个缘。前面为肩胛下窝,是一大而浅的窝。后面有一横行的骨嵴,称肩胛冈,冈上、下的浅窝,分别称为冈上窝和冈下窝。肩胛冈的外侧扁平,称肩峰。

      脊柱——人的脊柱分为颈椎、胸椎、腰椎、骶椎以及尾椎。在后背正中,颈部的那段就是颈椎,背部那段就是胸椎,腰部那段就是腰椎,臀部那段就是骶尾椎。

      腰——太极拳的松腰部位指腰椎和骶椎。位于脊柱腰段的椎体,我们叫腰椎。腰椎位于位于脊柱腰段,共5个,古称 “腰骨”,腰椎承担人体的大部分重量,尤其是第4、5腰椎。骶椎位于腰椎与骨盆之间。骶椎两侧就是髂骨了,骶髂关节。髂骨是髋骨的组成部分之一,构成髋骨的后上部,分髂骨体和髂骨翼两部分。髋骨为人体腰部的骨骼,共左右两块。左髋骨、右髋骨、骶骨、尾骨以及它们之间的骨连接一起构成的就是骨盆。

      丹田——人有下、中、上丹田。下丹田藏精,是“练精化气之处”;中丹田藏气是“练气化神之处”;上丹田藏神是“练神还虚之处”。关于丹田的位置,先哲们的说法也不尽相同,有以脐中、关元、神阙、石门、气海为丹田的几种说法,这与道家养生术对下丹田位置的说法相同。以为,从修炼太极拳而言,只要把脐下三寸小腹部视为丹田即可,无需拘于分寸之间。因为从“下守重心”的观点看,丹田不是一个点,也不是一个面,而是小腹内的一个圆形腔体。这个圆形腔体的中心点应位于腹部能调整和稳定人体重心的那个部位。即人体的重心点。

      胯——在生理学上所谓的胯系指股骨上节,大腿的折叠下陷处。换句话说,我们通常把腰和腿之间的部分叫做胯,就是顺沿腹股沟往下往后摸到骶椎的部位。胯关节由骶髂关节、髋关节、髋骨与脊柱的韧带联合、耻骨联合、骨盆等部分组成。

      劳宫穴——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

       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命门穴——人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的凹陷处。也就是一般人裤腰往上5厘米左右和后正中线相交的点上。

      檀中穴——位于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百会穴——位于人体的头部两眉头中间向上一横指起,直到后发际正中点。

      肩井穴——位于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即乳头正上方与肩线交接处。

      尾闾穴——位于尾骨末端和肛门之间中点。尾闾犹如古钟中间的钟锤,是练功的重点体悟部位之一。

      会阴穴——位于人体肛门和生殖器的中间凹陷处。

      ——位于两胯间以会阴为中心的区域。“圆裆”的裆是指人体下肢两股内侧,经过腹股沟及会阴部的联结。“圆裆”是在练习太极拳时对习练者裆部的技术要求,即裆部要成圆拱形,不可收挟,也不可过于张开,应处于适当的圆撑状态。

      梢节、中节、根节——拳论所指,人整体三节分法为:头部为梢节,或称上节,指头顶至咽喉之间;胸腹部为中节,包含咽喉至下丹田之间;腿部为根节,或称下节,自大腿根至两脚趾之间,即为根节。局部三节分为:以中身言之,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以臂言之,肩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以手言之,腕为根节,掌为中节,指为梢节,以腿言之,胯为根节,膝为中节,足为梢节。类推此理,从头到足,各有三节。

      下盘、中盘、上盘——以胯、腰、肩而言:胯为“下盘”,腰为“中盘”,肩为“上盘”。“三盘”中,以下盘为根基,以上盘为用,以“中盘”为主宰。以全身部位而言:从小腹、尾骨、裆、膝、腿及脚腕到脚为下盘;脊背、胸、腰、腹部为中盘;头顶至项部为上盘,包括眼、耳、鼻、口、舌、齿、下颚面部等部位。以练习太极拳而言:要将下盘练得稳固,中盘练得灵活,上盘练得轻灵。下盘的技术要求是松沉之劲到达涌泉穴时和地面相吸相引,脚底好像长在了地面上。中盘的技术要求是松腰松胯,把腰眼(位于肾俞穴)竖起来,四肢皆由腰胯带动。上盘的技术要求是“虚灵顶劲”,虚腋、与肘相随,和顶劲配合,这样有顶有沉、有上有下、对拔对拉,就出现一种伸展虚灵的拳势。

      三圈——实践经验证明,人的有关部位不能超出某个范围,否则就要自身不稳,失去中心,处于被动地位。所谓三圈都是以自身的中轴为圈心的同心圆。内圈:自己的肩宽为直径的圈就是内圈;中圈:膝到哪儿,哪儿就是中圈;外圈:脚到哪儿,哪儿就是外圈。

      三平一竖圈——平圈有肩圈、腰圈、胯圈;竖圈有下丹田处的立体圈。肩圈主人体平衡,腰圈主人体旋转,胯圈主人体进退;丹田立体圈主人体技击发力。

      劲由于筋——杨氏太极拳经谱的《太极体用解》里面有句话是:“劲由于筋,力由于骨”,这里的“筋”是什么呢?是全身肌肉在通过锻炼后产生的一条有明确线路、能明确感受到的筋状感肌肉,太极前辈就称之为“筋”。在其他的拳种中,也有说到“筋”的出现。但是据说他们的“筋”是解剖学中的“筋”。太极拳练出的这种“筋”,是与经络的走向有关的,它的“筋”路,很多与经络的路线差不多,就是说经络参与了这种“筋”的产生。可以明确的说这根“筋”不是我们解剖学中的“筋”,而是一种肌肉感,一种磨练出来的,高度协调的有一定线路的肌肉作用力形成的线路,给人的感觉就是一条筋或多条筋在同时用力。不同的劲力,有不同的“筋”。因此要练出各种筋来,是不容易的。要百练才能成“筋”。如果错误地理解成是解剖中的“筋”,你就发生了偏差,那么这根“筋”就无法体会到。而且这种“筋”在身体中的存在不是一条或几条,而是密布身体,功夫越深,这样的“筋”就越多,越细,控制身体的作用就越大,越精细,越微小。由于这种“筋”是通过太极拳独特的意念和内气训练出来的,所以其还具有灵性,可以感受对手的劲力变化,而且这些筋是互相联系的,而不是僵死固定的“筋”,这一点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

      九窍——手臂有三节三窍:劳宫穴为梢之窍;曲池穴为中节窍;肩井穴为根节窍。身体中部有三节三窍:上丹田是梢节窍;中丹田为中节稍;下丹田为根节窍。

  腿有三节三窍:涌泉穴为梢节窍;阳陵泉为中节梢;环跳穴为根节窍。

      三节——总体来讲,头为上节,腰为中节,腿为下节。进一步细分,以头部来讲:额为上节,鼻为中节,口为下节。以身部来讲: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以腿部来讲:胯为上节,膝为中节,脚为下节。以臂部来讲:腰为上节,肘为中节,手为下节。以手部来讲:腕为上节,掌为中节,指为下节。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满腔是空;下节不明,颠覆必生。

       四梢——发为血之梢;舌为肉之梢;齿为骨之梢;指甲为筋梢。

2014年8月30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