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岛札记63:认识村上春树,读懂《刺杀骑士团长》

9月的文澜读书岛是悬疑小说分享月。上半月分享了雷蒙德·钱德勒的《漫长的告别》,那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悬疑小说。下半月则分享村上春树的《刺杀骑士团长》,这是一部超现实主义的悬疑小说。三年来,第一次分享了两部风格迥异的悬疑小说,显然是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

村上春树,在日本、中国乃至世界文坛,都是响当当的人物。这些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名单里总有他的名字,却总两手空空,被人称为“陪跑诺贝尔文学奖最久的作家”。所以,当201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刺杀骑士团长》中文版并登上豆瓣读书年度最受关注图书榜之后,我就想推荐给文澜读书岛的书友。无奈,当时没有合适的分享嘉宾能接盘。今年3月,文澜读书岛书友王静静分享了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之后,我就试探性地询问这位具有英语语言文学和汉语言文学双学位的女孩,有没有兴趣为书友来解读《刺杀骑士团长》。不料,她爽快地答应了,因为她就是村上春树的粉丝。于是,在分享了村上春树竭力推荐的《漫长的告别》之后,文澜读书岛又来分享村上春树的最新作品《刺杀骑士团长》,把暮夏初秋的9月变成了扑朔迷离的悬疑小说月。

昨天下午,王静静分享的题目“怎样把时间拉向自己这边?”很有村上春树的悬疑和超现实色彩。她先从小说中的3个人物开始分析:免色、雨田具彦和肖像画作家“我”。分析照例伴随着文澜朗诵团成员的朗读。5个小说片段结合王静静的分析,让在场的30位书友慢慢从村上春树设置的迷雾中走了出来。

王静静指出,免色,人如其名,既没有颜色,也找不到他的任何信息,一个捉摸不透的谜一样的邻居。但他却是推动情节的人,是故事的发动机。没有他,小说就转不起来。雨田具彦是在战争年代心灵受到严重创伤的艺术家,他只能将自己痛苦的内心改头换面地展现在不能示人的画面上。临终之前依然对这幅画念念不忘,以至于他的灵魂在夜间回到小田原的画室,最后再看一眼这幅投入精魂的画。肖像画作家“我”则是一个翻遍全书找不到名字的人物,他用4幅画给自己画了一幅肖像。那画中的人物或者景色恰是他内心纠缠不已的理念和隐喻的外化。

王静静在分析了《刺杀骑士团长》的艺术特色后,谈了她对这本书的理解和思考。她认为,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阴暗面,就像人都有影子。日本这个国家也是这样。我们都应直面自己的影子,学会与影子共存,而不是试图强行回避或改写历史。她还解释了书中反复出现的“把时间拉向自己这边”的意思。她认为,这至少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方面希望对人生多一些掌控感,可以自己决定人生的走向;另一方面,希望为自己画画,在艺术的殿堂永垂不朽。这也是村上春树的心声,直到老年,他依旧笔耕不辍。

王静静分享之后,上期文澜读书岛活动的分享嘉宾wen子哼哼在温州连线发言,谈了她阅读村上春树其他作品的体会。村上春树虽然已届古稀之年,但他还是那个步伐坚定的创作者,永远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写作。虽然《刺杀骑士团长》的开头有点突破他以往的风格,但马上就可以找到村上春树固有的味道。她喜欢村上春树所营造的那个文学世界,喜欢他的形式,但从来没有因为他的作品欠缺深度而欣喜不已。有一段时间,她觉得村上春树的小说意境有余而深度不足。不过,她认为《刺杀骑士团长》算得上是一种突破,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无情批判,会让你对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产生深思。

昨天是新冠疫情以来文澜读书岛现场书友最多的一次活动。从今年一月以来就没有再见过面的书友,重逢在浙江图书馆专门为文澜读书岛活动装修的2059活动室,感到非常高兴,互动发言也很热烈(稍后我们会整理详细纪要)。大家从村上春树超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聊到了文学和阅读的多样性。从书中的梦境和隐喻,聊到了精神分析和治愈。最后,大家聊到了阅读的意义。正如王静静所说,读书可以让我们生存在一个更大的时空里。可以跟古人对话,也可以跟未来对话。让我们同时生活在古代,现在,还有未来。

虽然村上春树大名鼎鼎,如雷贯耳,但很惭愧,在此之前,我却并没有读过他的书。读这本《刺杀骑士团长》,我也并没有完全读懂。听了王静静的分享和书友们的讨论,顿时豁然开朗,明白了书里写到的理念与隐喻的关系,现实与超现实的关系,抽象与具象的关系,善与恶的关系,光明与阴影的关系。

最后,我把王静静在分享结束时送给书友的《刺杀骑士团长》中的一个金句转送给所有阅读这篇文字的网友:“任何事物都有光明面。哪怕云层再黑再厚,背面也银光闪闪。”让我们一起读书,一起发现世界的光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