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百家公案》和尚“背信弃义”,众人不辨真相,包公明察秋毫
话说前文孙宽蛊惑了董家媳妇阿杨私奔后,贪财之心使他杀害了阿杨投尸井中,和尚上茅厕的时候却不小心掉进去了,因此被怀疑是凶手,和尚一开始不认,后面屈打成招,押送至包公所在的府衙。
包公明察秋毫,察觉异样
包公早就听说了东京城东有个化缘和尚枉顾情义,利欲熏心,杀害了让自己借宿的董翁的媳妇,这下城东的衙吏要把这和尚送过来审判,包公便整了整公文,传了和尚来。本以为可以快速结案的包公通过敏锐的观察却发现,这和尚身上有不少鞭打的痕迹,神情颓丧,交谈之中一味地强调就是我,怕是来之前已经被严刑酷打拷问过。同时这和尚言行举止又很有原则,刚刚有个官吏想把他一直攥在手中的佛珠拿走,被他以“出家人”的理由拒绝了,而且听说他在牢里也不曾开过荤,包公觉得此事可能没有想的那么简单。
包公坐于堂上,拍下惊堂木,佯装大怒问道:“你怎么能辜负好心待你的董翁的好意,只因为一时的利欲熏心,竟让犯下如此大错,你该当何罪?”和尚跪于堂下,泪如雨下,只叹息自己时运不济,说道:“是我前半生有负于这妇人,欠下了一桩死债啊!”也不抱什么翻盘的希望,只是最后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又说了一遍。
包公听罢,心想:洛川和董家客栈相距了七百里余,这和尚既然住在洛川,就不可能和董家媳妇有私通的可能。他这样也不像是会为了钱财而断送他人性命的人,一定是屈打成招的。如此一想,包公便暂时搁置了这件案子,只把和尚关在牢狱里,派人日夜去一探事情究竟,但什么也没查到。
偷梁换柱,刺探消息
包拯这日读《三十六计》,读到“偷梁换柱”一章,想起前几天审判无果的和尚案子,忽然心生一计。他唤来狱司,叫他在所有判了死罪的人中,任挑一人秘密剃了头,扮作僧人,押送到市内商业集中的地方处决了。并命人在街上贴大字报,说这个僧人是洛州大悲寺的僧侣,因为谋杀了董家媳妇阿杨,所以被处决了。又私下里派遣数十个官吏,去民间和城外探听一下大家的口风,如果有人想要议论这事,马上通报给他。
案件突破,孙宽抵赖
有个官吏到城外三十里处探听民众口风,途中到一家店买茶喝,一解多日奔波之苦。有个老婆婆见他们穿着府衙的衣服,便颤巍巍地走上前来问道:“前几天我听说董翁家媳妇被人杀了,这件案子有没有了断啊?”这官吏一听,有猫腻,表面上装得风淡云轻地说道:“那件案子早就结案了,凶手是和尚,前几天已经偿命了。”没想到老婆婆听到这里,连连捶胸,满脸不甘,喊道:“这和尚冤屈啊!”
官吏把婆婆带到一处阴凉地,把自己的茶推给婆婆,问道:“老婆婆为何出此言论?”
老婆婆说道:“东京城往东边走十里,有一个船夫,叫孙宽。他经常往来于董翁家,和董家人很熟,这期间,他私通了董家媳妇阿杨。当时明眼人都看在眼里,甚至调侃他们是夫妻,本以为他们会因此感到些许羞愧,然后不再往来。没想到他们还欣然接受了,当时大家都在他们背后议论这一对狗男女,我当时也就当一乐,没太放心上。”
说到这里,老婆婆又哀叹一声,继续说:“但后面董家媳妇突然死了,我第一反应就是和孙宽有关。我就从城外往城里赶,想去孙宽家里看看。半路上听到有个小伙子和朋友议论董家媳妇这事,说那天他在草丛里蹲坑,夜里见孙宽不知道推了什么进井里,然后半天蹲在那里没走,等他站起来走了,发现他身上多了个包袱,衣服也扯得乱七八糟的,好生奇怪。那小伙子看到告示还以为是孙宽咋了,原来是和尚。我这时候就笃定,铁定是孙宽那龟孙杀了董家媳妇,还盗走了她的财物。”
官吏听到这里无法再佯装风淡云轻了,他匆匆告别了老婆婆,就往回赶,把这事禀告给了包公。包公随即在全城通缉,缉捕了孙宽,但孙宽是个无赖,不肯承认,府衙这边也没有什么决定性证据,案件又陷入了困局。
包公巧用妙计,骗出赃款
包拯对孙宽抵赖一事只作轻笑,派人喊出孙宽,当堂说笑道:“既然一人被杀,那就用另一人的命来偿还。现在和尚已经为董家媳妇偿命了,哪还有要两人偿命的道理?”孙宽听到这里喜形于色,随后包公话头一转,又说:“但董翁说他丢了四百余贯金银,如果你捡到了,就还给他,我就可以判你无罪。”孙宽咚一下磕下头去,说:“董翁曾经把一些钱放在我这里,至今还藏在我的小柜子里,大人可以随我去取。”
结局
包拯便派人押送孙宽回去取钱,并喊董翁来辨认。董翁认出这果真是他家的东西,但不曾把钱寄放在孙宽这里。孙宽见此情此景,再无抵赖的可能,难掩慌张,最终认罪。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