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墓中发现“谜”样的海昏草,经过研究,它的存在是一种失误
在古代社会,勤劳而智慧先民们留下很多技术,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中一些技术也就落后了。比如,在江西南昌海昏侯墓的发掘过程中,专家们出土了一盒神秘之物——海昏草。后来,专家们又经过科学技术的鉴定,发现海昏草竟然是一种常见植物,不过它却有一种特殊的作用。究竟海昏草是一种什么植物呢?如果您也好奇,下面小编就来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揭秘之前,需要先给您说说海昏侯墓的发现。2011年3月,江西南昌新建区发生了一起盗墓案,后来有关部门经过调查,发现被盗的古墓位于大塘坪乡的观西村郊外。江西博物馆的考古专家为了保护被盗的古墓,第一时间对墓葬进行了保护性的抢救发掘,但当时谁都没想到这座被盗的古墓竟然是西汉废帝刘贺的陵寝,也就是现在著名的西汉海昏侯墓。
海昏侯墓的发现震惊全国,很多专家学者都受邀前往考察和指导发掘。一直到2015年,海昏侯墓的发掘才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发掘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出土的各类文物超过2万件,其中最让专家们感惊奇的是,墓室内有大量的黄金制品,如麒趾金,马蹄金和金饼等,以及其他金器多达400余件,远远超过了有史以来发掘出土的金器之和。除了金器之外还有玉器和宝石,以及大量的竹简和帛书等文字资料,不过最令人感到费解的却是一个小方盒,里面装了长条形的植物根茎。
小方盒为木质,发现于海昏侯墓的侧室,长约25厘米,宽约12厘米。当时,小方盒出土的时候还包着一块布帛,看起来还很金贵,因此也勾起了专家们强烈的好奇心。专家们将小方盒送到博物馆,清理干净表面的泥土后小心翼翼地揭开布帛,结果发现里面并没有宝贝,而是半盒长条形的植物根茎,大约3-5厘米,其中还夹杂着墓室泥浆,看上去就像虫子。
专家们取出几个样品仔细观察,洗干净之后发现都不是什么虫子,而是一种草本植物,至于是什么植物一时间还难以确定,后来,专家们又进行了科学的化验,结果表明其化学成分主要是苷类物质,因此可以确定是地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地黄分为生地黄(未加工)和熟地黄(加工),可以清热治虚。
经过深入的研究,专家们发现海昏侯墓的地黄是熟地黄,即经过加工得到的制作品,在学术上称之为炮制。《雷公炮炙论》中记载,炮制的方式有很多的,最简单比如“拣、去甲土、去粗皮和去节并沫”,复杂一点还有“浸煮、炼、炒、熬、炙、焙、炮等等”。炮制之后,可以降低植物的副作用,同时还有利于人体吸收,比如生地黄炮制成熟地黄,就会采用米蒸法,即将生地黄和大米一起蒸熟,然后将地黄提取出来碾成泥状,再搓成细条状晾干即可,要服用的时候直接吃就行。
古代医学典籍记载,熟地黄有利于缓解风湿疼痛,因此海昏侯墓中出土熟地黄表明刘贺有风湿疾病。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故昌邑王贺……身体长大,疾痿,行步不便”,其中“痿”是一种身体萎缩的疾病,通常也是风湿导致。实物证明加史料记载,都表示海昏侯刘贺有风湿关节疼痛,所以他需要服用熟地黄。然而,现代研究明,单味地黄对缓解风湿疼痛的效果并不明显,也就是说,海昏侯用其治疗自己的病,绝非是最好的东西,现代的郎中,治风去湿,一般会用独活、羌活、防风、秦艽、牛膝等等,唯独不见地黄了,不过地黄在当时或许是最好的选择,不然刘贺也不会用熟地黄随葬,说明在地下也离不开地黄了。
考古专家们研究表明,海昏侯墓发现的熟地黄是最早采用米蒸法炮制的,对后来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我们现在的“米粉蒸肉”就源于米蒸法的灵感。到唐宋时期,米蒸法被酒蒸法取代,顾名思义就是将生地黄放在黄酒中蒸熟,直到黄酒全部被地黄吸收,然后取出地黄晾干切片,最后密封保存即可。酒蒸法的效果比米蒸法要好,原因在于黄酒中的乙醇能和地黄中的苷类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一些有利于身体健康的化学物质,同时还能更好地发挥出熟地黄的效果。
现如今,海昏侯墓发现的熟地黄还有个新名字——海昏草,它就保存在南昌海昏侯博物馆,如果您感兴趣也不妨去一睹真容。值得一提的是,从米蒸法到酒蒸法体现了古人科学技术的进步,可见古人也并非都很古板,他们也懂得与时俱进。
参考资料:
《南昌汉代海昏考古成果》作者: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