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来“找茬儿”丨新闻写作中常见的五类差错
一、常识性疏漏
01
“汉字‘家’由‘门’与‘豕’组成,说明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就离不开猪”。
点击空白处查看纠错
这句话中的“门”应该是“宀”。家是一个会意字,“家”字上半部分读mián,意思就是房屋,下边的“豕”即猪。“家”字甲骨文的字形更为形象,就是房屋里有一头猪。古人认为,有猪的地方即是家,房屋包括“门”, “门”只是房屋的一个部分。把代表房屋的宝盖头“宀”写成“门”,岂不是歪曲了“家”字的本意?
02
“往后,只需记住12315,百姓所有的难处,甭管是天花板漏水,还是暖气不热,就算是问到了家。”
点击空白处查看纠错
按照最新颁布的街道“大部制”改革中关于“一号响应”的要求,消费者投诉举报热线12315、环保举报热线12369等都已被整合到市民服务热线12345。而且,本篇评论所论述的核心正是此事,文中却将最关键的电话号码写错了。
03
“《芝麻胡同》以1947年的北京为背景……反映了老北京底层百姓有里有面、有滋有味的百态人生。”
点击空白处查看纠错
这时的“北京”还叫“北平”,将“北平”改为“北京”是在新中国时期,1949年9月27日北平正式改名为北京。此外,这句话中“有里有面”的“面”字后面,还应该加个“儿”字。
二、字、词误用
04
“窗外,有‘甩2甩3’的扑克声;楼上,有‘胡了’、‘三条’的麻将声”。
点击空白处查看纠错
这句话中的“胡了”应为“和了”。“和”是多音字,这里读hú音。在书面语言中,没有“胡牌”,只有“和牌”。
05
“还有一位老奶奶,她是打疙帛的。”
点击空白处查看纠错
文中的“疙帛”二字都写错了,均应改成“袼褙”。“打袼褙”是老北京最常见的一种手艺活儿。“袼褙”是用碎布或旧布一层一层地粘在一起裱糊成的厚片,打出的“袼褙”一般用来做布鞋、盒子、书套等。
06
“影片讲述了两家原本是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后来因为一次意外而生缝隙。”
点击空白处查看纠错
这句话中的“缝隙”应为“嫌隙”。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缝隙”的意思是“裂开或自然露出的狭长的空处”;而“嫌隙”则是指“彼此因不满或猜疑而发生的恶感。”
07
“2002年,北京农林科学院蔬菜中心主任许勇,通过大小西瓜杂交研制出一款新品西瓜‘京欣3号’”。
点击空白处查看纠错
这句话中的“研制”一词有违自然规律。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研制”的意思是研究制造,若将“研制”改成“培育或选育”,显然更符合获得农作物新品种的过程。
三、标点符号使用不当
08
“顺义区仁和镇发放首批文明护照,村民日常的文明行为可以通过线上平台进行积分,并根据积累的分数兑换多种服务,让文明行为得到回馈。”
点击空白处查看纠错
文中出现了“文明护照”这个关键词。毫无疑问,顺义区仁和镇是在借用“护照”这种方式以倡导文明之风,但其实这只是一种所谓的“护照”。护照作为一种证明公民国籍和身份的合法证件,每个公民都必须严肃对待,所以“文明护照”最好加个引号。
09
《曝光假冒伪劣不必非等315》
点击空白处查看纠错
准确的用法是3和15之间加“·”,即“3·15”
四、搭配不当
10
《“别拿腾讯是软柿子”》
点击空白处查看纠错
这里的“拿……是……”由于不搭配而读不通。这个句式应当是“拿……当……”。
11
“怀柔响水湖旅游景区‘长城梅花节’进入最佳观赏时节”
点击空白处查看纠错
应该是“梅花”进入最佳观赏时节,而不是“梅花节”。
五、表意不明
12
《妈妈我忘了所有 但没忘记你》
点击空白处查看纠错
标题给人的感觉是妈妈忘了所有,其实这个“我”指的是儿子,由于妈妈与后边的我连起来了,意思表达不明确。妈妈的后面应该空一个格,或者加上逗号,就不会产生歧义了。
13
《我的字典中没放弃二字》
点击空白处查看纠错
本句话有“三解”:
1.没放弃二个“字”(不知二个什么字?)
2.没放弃“二”字(“二”字很重要。)
3.没“放弃”二字(原来是这二个字!)
如果是第三解,为什么不给放弃加上引号呢?
14
《这三类蔬菜零售可获政府资助》
点击空白处查看纠错
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有三种具体蔬菜可以得到政府资助,实际上联系领题和文章内容,应该是有三种蔬菜零售的销售形式可获政府资助,所以,加上“形式”意思才准确。
15
《惠民“靶向药” 精准“祛病灶”》
点击空白处查看纠错
如果仅看题目中的“靶向药”和“祛病灶”,读者很容易会以为是一条“医疗”新闻。可是,读完文章却发现其报道的是朝阳门街道演乐社区的文化活动。众所周知,“靶向药”实际上就是抗癌药,是针对癌症患者已经明确的致肿瘤点而进行治疗的一种方式;所谓“祛病灶”就是除病根。本文通篇所描绘的都是朝阳门街道演乐社区居民在“茶香悦读会”上分享阅读体会的场景,实属题文不符。
16
《老人儿童成“保健品控”高危人群》
点击空白处查看纠错
标题不准确。从报道来看,记者想说的是,由于各种原因,老年人、儿童成为乱服保健品伤身的高危人群。而很多老年人由于迷恋各种保健品不能自拔,成为“保健品控”。大标题将老人和儿童并列,都说成是“保健品控”,明显题文不符。此外,将“保健品控”和“高危人群”并列在一起也不符合逻辑,文中所报道的是“老人儿童”成为“乱服保健品”的高危人群,而非题目所说的“保健品控”高危人群。
更多想法,欢迎在留言处与大家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