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弼马温可不只养马,虽是太监但兵权在握,堪称明朝皇权支柱
弼马温不一定养马
都知道孙悟空当过弼马温,可明代的弼马温还真不是简单的养马官,反而兵权在握,而且还掌有一定的财权。明代的弼马温就是内廷二十四衙门中的御马监太监,而御马监的职责类似于宋朝的枢密院、三司使,其头太监堪称内廷枢臣、计相,御马监之权势甚至可以和司礼监分庭抗礼。
一、御马监本来就是养马的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说:御马监是内官二十四衙门中“最后设”,说明御马监成立较晚。其实沈德符搞错了,他把权限已经膨胀,成为枢臣、计相的御马监当作了一直存在于二十四衙门中的御马监。按照《太祖实录》所说,早在明太祖朱元璋称吴王的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设立吴王府内府官制,内府中有御马司,长官是正五品,职责是管理王府内马匹、马厩之事。这是朱元璋设立的第三个内官衙门,比司礼监的前身内政司还早6年。
朱元璋
到了洪武十七年(1384年),早已登基的明太祖更新内官官制,御马司改名御马监,长官是正七品,职责依旧是管理宫中马匹之事。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9月,内廷官制再度更新,正式确立了四司八局十二监,十二监的长官为正四品,内官二十四衙门体制基本确立。为何明太祖对内官制度不断调试呢?其实这和外朝政治波动有关。1380年发生了胡惟庸谋逆案,宰相这一外朝官僚制度被废除;而1395年的上半年,明太祖又确立了五军都督府、六部、通政司、都察院等中央体制。在外朝政治大波动的同时,朱元璋加重了内廷权限,潜藏着朱元璋希望用内外制衡方式维持皇权的心思。可见朱元璋一切体制改革,包括内廷官职改革的原则就是“彼此颉颃,不敢相压”。
二十四衙门
二、从养马到军武
春秋时期,秦国先祖也是养马出身,因救驾有功,最后成为诸侯。明代御马监太监也是养马出身,但他能成为地位崇高的内官却不是因为救驾,而是其职权本身的扩张。
永乐时期,朱棣挑选草原内附民中善骑射者组成了腾骧、武骧等四卫负责养马,在四卫中再选精锐者入职禁中养马,实际上入职大内的四卫禁军战力极强。明人评价四卫时说:“(此)乃祖宗设立禁兵,以备宿卫扈从,名为养马,实以防奸御侮也。”到了正德朝,兵部尚书徐进也说:四卫“名虽养马,实为禁兵”。但四卫禁军名义上还是养马的,所以就和管理皇家马匹的御马监扯上了关系,御马监权限一旦和军权沾边,慢慢地,他们就会以点破面,最终成了内官二十四衙门中唯一的武职部门。
御马监令牌
朱棣曾五次北伐,而朱棣最信任太监,出征之时天子所用的马匹由御马监提供,加上御马监还负责腾骧等禁军的马匹,因此御马监的宦官要随王伴驾。御马监太监刘永诚至少三次随朱棣征伐漠北;御马监次官(少监)海寿至少两次同朱棣一起骑马出征。这样就开启了御马监伴随天子出征的惯例。
宣宗征汉王,御马监太监刘顺率军2万为前锋;英宗征瓦剌,御马监少监跛儿跟从;武宗北伐,御马监太监张忠跟从并提督军务。
明代只有上面这四位皇帝亲征,如此可见,御马监完全脱离了单纯养马的弼马温,已经成了扈从出征的武职部门。
明军
三、内廷枢臣
沈德符说:御马监“御厩兵符等项”,就是说御马监掌握着兵符、兵权。从史实来看,御马监对明代重要的三大军权,即禁军、京军、边军都有掌握。
禁军为皇宫军队和天子近卫。明代能驻守皇宫的禁军称上十二卫,后扩展为二十六卫。涉及皇帝安全不可能全归一个人节制,御马监管理的只有前文提到的永乐以后设立的腾骧四卫。军将,尤其是禁军将领不能干政,这是惯例,但御马监宦官作为军将却因为内官的身份又获得了极大的政治发言权。朱棣病逝于榆木川,大军在外,朱棣身边的内臣就是御马监少监海寿,外臣则是杨荣,二人合谋先不发丧,密报太子朱高炽。仁宗死时,也是海寿驰报南京的太子朱瞻基。可见御马监宦官凭借掌握禁军的权力,能决定皇帝顺利登基与否。
明代皇帝和太监
而御马监对京军的掌握,开始于永乐时期。永乐时期确立京军三大营,共设立31名内官作为监军,其名号有提督、坐营、监枪,这些太监涉及武事,人选就多从御马监中挑选。明代宗时期,于谦改革三大营为十二团营,十二团营由于谦、石亨、御马监太监刘永诚、内官监太监曹吉祥管理。内官监在二十四衙门中名义上排在御马监之前,但涉及军事就连内官监也得排在御马监之后。御马监提督京军由此始。此后宪宗时爱打仗的太监汪直,孝宗时反击达延汗入侵的苗逵,武宗时八虎中的谷大用,都是以御马监太监的身份提督京军的。
不仅是京城军权,就连边军,御马监也有掌握。大明皇朝第一个镇守太监王彦,在永乐时期镇守辽东,挂的就是御马监内官称号。镇守太监不在明朝编制之内,但他代表皇权,实际是地方最高领导之一。权限上,镇守太监并不明确,和地方军权首脑总兵、政权首脑巡抚都有交叠,万事都可涉猎,如此一来,镇守太监、总兵、巡抚就称为“三堂”。尤其是九边的镇守太监,对军权的干涉尤为严重。九边凡遇战事,惯例由总兵领军、镇守太监监军、巡抚提督军务。而且每年九边烧荒防止游牧民族靠近,也是由镇守太监协同各镇总兵带队。
如此可见,御马监太监堪称内廷枢臣。
明军
四、内廷计相
仁宣以后,内阁、司礼监制度确立,司礼监获批红权,司礼监首领成为“内相”,获得了极大的政治发言权,虽然有内外平衡之意,但司礼监在禁中,又获得了管辖特务机构东厂的权力,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司礼监对外朝的优势,当然,司礼监的坐大也会对皇权构成威胁。为此仁宣之后,皇帝又扶植御马监与司礼监分庭抗礼。
御马监牙牌
御马监还握有宫中财权。御马监本职是养马的,马要吃草,就需要草料场,明代后期文学太监刘若愚在《酌中志》中记载,自宣德时期,御马监有直隶、山东、河南三省草料场,共19处2.4万顷,每个草料场有主管太监、帖场太监、佥书太监,但收取的草料并非实物,而是要折合成银子“子粒银”,万历时期共计5万两。因有管理草场的经验,所以御马监在成化时期还开始管理皇庄,至嘉庆时期,由御马监管理的皇庄有36处,达3.75万顷,收税约10万两。正德时期,由御马监太监谷大用提出开“皇店”(皇家人员收取工商税),收税约8万两。如此算来,御马监能直接挪用的银子就达23万两,这在内宫不是个小数目。
文史君说
司礼监有批红权和操纵东厂的权力,有极大的政治发言权,但却没有兵权和财权。而御马监却握有兵权和财权,但地位在司礼监、内官监之下,这充分体现了明朝宫廷内部的分权制衡。从御马监掌兵、掌财,司礼监主政来看,在国家的各方面都有太监的身影,太监政治可谓明代皇权的支柱之一。
参考文献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1989年。
刘若愚:《酌中志》,北京出版社,2018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