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中医 |“动-定序贯范氏八法”,清除咳嗽夙根

开栏语:

“动-定序贯范氏八法”是范冠杰教授开创性提出的中医理论。团队多年的研究及实践,成书《哲学中医—“动-定序贯范氏八法”与中医临床思维》,运用哲学来解读中医,通过中医来验证哲学。通过本专栏定期文章的推送,希望让中医从业者开拓思维,提高临床水平。

医学指导:广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大科主任,学术带头人 范冠杰

概述

据文献报道,中国咳嗽变异性哮喘占慢性咳嗽病因构成的14%~33%。咳嗽变异性哮喘导致的长期慢性咳嗽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夜间咳嗽导致的睡眠障碍更是令人痛苦不堪。

目前的诊治指南一般建议采用与典型哮喘相似的治疗方法对咳嗽变异性哮喘进行治疗,临床常规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茶碱类等药物,然而停药后易复发,并且不良反应大。范教授认为咳嗽变异性哮喘不能以常规一方一药治疗,准确辨证是获得疗效的前提,抓住核心病机,进而针对性用药往往可获良效。

病例举隅

患者,女,职员,52岁,因“反复咳嗽半年余”初诊。半年前因不慎受凉感冒后出现咳嗽,夜间尤甚,胸片未见明显异常,曾于呼吸科完善肺功能检查后诊断为咳嗽变异性哮喘,然服用茶碱、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对症治疗后咳嗽仍反复发作。刻下症见脸色稍萎黄,时有咽痒咳嗽,夜间及清晨尤甚,咯少许黄黏痰,无喘息气促,纳可,口干,小便调,大便偏干,舌红苔黄腻,脉细滑。

西医诊断: 咳嗽变异性哮喘; 中医诊断: 咳嗽( 痰热犯肺,兼有肠道湿热) 。治以宣肺化痰,清热利湿,处方: 麻黄5 g、桂枝10 g、杏仁10 g、桔梗10 g、黄芩10 g、桑白皮30 g、鱼腥草15 g、葶苈子10 g、北沙参15 g、生地黄15 g、土茯苓15 g、茵陈15 g、白术15 g、甘草5 g,7剂,日1 剂,水煎,分两次温服。

二诊,咳嗽已减半,大便仍偏干,余症同前,舌红苔黄厚腻,脉细滑,于前方加苍术10 g、黄柏10 g、车前草30 g、薏苡仁30 g,7 剂。

三诊,无明显咳嗽,夜间可安睡,四肢皮肤偶有红疹,瘙痒明显,二便调,舌红苔微黄,脉浮细滑,于前方去苍术、黄柏、车前草,加薄荷5 g、防风10 g、白鲜皮30 g,7 剂。

结语

咳嗽,夜间尤甚,不少人单以寒热辨证,容易以夜咳为寒立方,一味投以温肺之药。范教授始终强调要把握核心病机,不以一症一候定论。该患者因受凉后余邪未清落下病根,咳嗽虽夜间尤甚,然痰为黄黏,口干便燥,舌红苔黄,可见有痰热在里。患者面色稍萎黄,有脾虚之象,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虚水湿运化失常而内生痰饮,久则化热,上归于肺,肺失宣肃,发为咳嗽。方以麻黄、桂枝温宣肺气,杏仁、葶苈子降气,一升一降,调理气机,又以黄芩、桑白皮、鱼腥草清化肺部痰热。肺与大肠相表里,便燥苔腻为大肠湿热之象,以北沙参、生地黄润燥生津,土茯苓、茵陈清热利湿。脾虚面黄,又以白术、甘草健脾益气。

范教授考虑核心病机为痰热犯肺,兼有大肠湿热,首方予7剂后咳嗽减半,可见辨证准确。后续诊治坚持动态辨证,序贯治疗原则,二诊仍有便干,苔黄厚腻,可见大肠湿热明显,故加强清热利湿之力,加入清热祛湿药串——苍术、黄柏、薏苡仁、车前草。三诊肠道湿热之象明显减退,又现皮肤痒疹,肺气通于皮毛,考虑表虚风客于皮毛所致,加入祛风之品,并以白鲜皮引药至病所。咳嗽一病,证候纷繁复杂,范教授始终坚持辨证论治,动态把握核心病机,未投一味敛肺止咳药物,而将咳嗽夙根清除,体现了“动-定序贯范氏八法”理论的精髓。

供稿:广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

执行编辑:何明坤

审核校对:庄映格

责任编辑:宋莉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