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可降解塑料应用市场
2021年中国可降解塑料应用市场 随着个国家到地方的“限塑”政策陆续出台、措施落地实施,可降解塑料行业将迎来发展新机遇,相关产业链布局加快。
可降解塑料上游原材料主要包括PLA(聚乳酸)、PHA(聚羟基烷酸酯)、PGA、PBS(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AT(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CL(聚己内酯)等。可降解塑料中游产品主要包括餐具、薄膜、膜纸、快递袋、服装、塑料胶带、3D打印材料等。可降解塑料下游主要应用于包装、农业、3D打印、现代医药、纺织业等。
可降解塑料应用市场分析
从下游应用来看,可降解塑料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包括包装、农业、纺织、现代医药、3D打印等。其中最重要的三大应用领域主要是包装、农业和现代医药。
(一)包装
塑料包装凭借重量轻、耐用性好、可塑性强、价格较低等优势已成为包装产业中的生力军。根据GrandViewResearch研究显示,2017年全球塑料包装市场规模为1979.8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2696.5亿美元;2017年中国塑料包装市场规模为496.4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逼近700亿美元。
目前我国塑料包装行业市场集中度较低,行业内竞争激烈。塑料包装行业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梯队,第一梯队为龙头型企业,主要有永新股份、安姆科、紫江企业等。第二梯队为行业内主要竞争者,主要有通产丽星、王子新材、珠海中富等。第三梯队为行业中坚力量,主要为南方包装、普拉斯包装、宏裕包材、海顺新材等大中型企业,此梯队企业数量最多,也更有可能出现新的龙头企业。第四梯队为广大中小企业,产品偏向中低端,企业规模较小,竞争力较弱。
(二)农业农膜
地膜在各个种植领域都有比较广泛使用,应用于花卉的储藏、蔬菜、园艺、水果、粮食作物等。中国的地膜使用主要是新疆、山东、河北、甘肃等大省,随着地膜的推广以及普及,近年来各地的地膜使用量都在不断增加。2018年,我国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达到246.5万吨,虽然同比下降2.5%,但是绝对使用量连续多年在240万吨以上。
2019年我国农业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农用地膜污染防治的意见》,要求到2020年建立工作机制,明确主体责任,回收体系基本建立,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全国地膜覆盖面积基本实现零增长。到2025年,农膜基本实现全回收,全国地膜残留量实现负增长,农田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防控。
传统农用塑料地膜材料主要以聚乙烯(PE)薄膜为主,但PE膜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难以降解,加之缺乏有效的治理措施,废旧地膜在农田土壤中逐年增多,污染持续加剧。主要危害表现在残膜阻碍土壤水分的渗透,降低土壤通透性;残膜与根系直接接触,阻碍根系伸展,影响作物生长,引起作物减产。可降解膜可从源头上治理农膜污染,是今后的主导发展方向,可降解塑料在地膜领域也有望迎来突破性的进展。
(三)现代医药材料
可降解塑料可应用于现代医药材料,主要表现为一次性医药耗材和医用人体修复材料。
医用耗材,是指在临床诊断和护理、科研检测等过程中使用的医用卫生材料,其品种型号繁多,应用广泛,是医院等终端医疗机构开展日常医疗、护理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
医械汇发布的《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2019版)》显示,高值医用耗材市场将保持持续增长,但受集中采购、进口替代等因素影响,增速将逐年趋缓,2018年高值医用耗材市场规模约为1046亿元。相比高值医用耗材,低值医用耗材因应用广泛,同时受益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需求的增长,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18年低值医用耗材市场规模为641亿元,同比增长19.81%。
近几年,国家医疗卫生的持续投入、居民支付能力提升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有力的推动了医疗耗材行业的发展。此外,随着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工作的逐步推进,医疗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和保障水平将稳步提高,从而带动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进一步释放医用耗材产品需求的增长潜力。预计2020年低值医用耗材市场规模突破9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