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记抗美援朝老兵冯仲魁

每当我回家看望父母的时候,总会在我们村看到一位耄耋老人,他精神矍铄,红光满面。
不是在滑子村文化广场看人下棋,或与人闲谈,就是骑着一辆除了铃铛不响全车都响的几十年前的老旧自行车向地里奔去。他就是我村退休铁路职工冯仲魁。
在我的印象里,他就是一位早早退休的老干部,早年在邢台铁路上工作。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从岗位上退休,从此就在村里扎根,过着和村里人一样的农耕生活。
他很朴实,朴实得就像地里的一株玉米,走进人群你很难发现他的与众不同之处。
就在今年全国都在高调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我偶然看到我村支书朋友圈中有一个熟悉的身形,上面写着抗美援朝老兵冯仲魁,旁边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七十周年纪念章。
立即令我肃然起敬!原来退休在家名不见经传的冯仲魁竟然还是抗美援朝的英雄。
为了了解我既熟悉又陌生的英雄,我再一次走进了他的家,追寻他的足迹,听他讲述那遥远的尘封已久鲜为人知的故事。
冯仲魁,农历一九三六年九月二十七日,出生在信都区浆水镇一个几百口人的小山村。
祖祖辈辈世代务农,家境贫寒。他是家中长子。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从小他就跟着祖父上山打柴放牛,去地里耕地锄草。
六岁的时候,正是一九四二年,那时正是老年人说的“跑鬼子”的时候。他亲眼目睹了日本鬼子烧杀抢掠的罪行。
幼年的贫穷和那些难忘的经历,让他紧攥拳头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保家卫国。
随着年龄的增长,8岁时,他走进了本村的小学校。他聪明勤奋好学,在村中毕业后考上了浆水高小(浆水中学前身)。
一九五二年高小毕业后,他瞒着父母和爷爷奶奶,偷偷地报考了国家铁道部在冀南地区招生的铁道学校。
当老师把通知书给到送到他家的时候,全家人激烈反对,家中没有人支持他进一步出外学习。只因家中生活捉襟见肘,人口多又缺少劳动力,弟弟妹妹还小。
冯仲魁有着山里孩子的拧劲儿和倔强。为了达到上学目的,他在夜深人静家人熟睡之际,于凌晨悄悄地从家中偷偷不辞而别。
他因身无分文,一路翻山越岭,先跑到离村二里地的平时疼爱他的姑姑家要了一万块钱(相当于现在的十块钱)。
然后沿着山上的羊肠小路,不顾荆棘丛生,不顾山高路滑往将军墓奔去。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跋涉,他终于赶到了将军墓。他要想去参加铁道部门培训学习必须要到将军墓开介绍信。
到将军墓的时候,工作人员还没起床,大门还没打开。他蜷缩着自己的瘦弱身躯,从大门下面的门槛爬了进去,破旧的衣服上面和脸上到处都是泥土。
工作人员被他的真诚和决心感动,给他开了介绍信。他表示感谢后,拿着介绍信便匆匆忙忙向邢台奔去。
当时是一九五二年的五月份,他才刚刚十六岁。那时的路又窄又坎坷。走到放甲铺到时候,又累又饿,买了两个又干又硬的烧饼,从人家水瓮里舀了一瓢凉水,狼吞虎咽的吃完又急匆匆地赶路。
走着走着,远远的听到有人喊自己的乳名,原来是父亲赶着小毛驴驮着一个破布袋,里面装着铺盖卷,向自己急匆匆地赶来。
他眼里的泪扑簌簌地落下来。爷爷奶奶和父母终究拗不过他,让父亲赶着毛驴来送东西了。
父亲让他骑毛驴,他让父亲骑毛驴,二人推让着谁也没有骑。最后两人边走边说,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长途跋涉,终于赶到邢台西大街办事处。
在邢台住了一晚上,第二天在邢台火车站集合。整个冀南地区一共六十个人,集合后,冯仲魁才发现自己是个子最低年龄最小的那个人。
大家都是第一次坐火车,站着队依顺序等待着上火车。轮到冯仲魁的时候,他向父亲挥了挥手,便头也不回地登上了火车,他在车厢里分明看见自己的父亲用手在擦眼泪,自己的眼泪也禁不住夺眶而出。
经过一天的颠簸,终于到达千里之外的天津铁路局。经过多长时间的礼仪、制度等多方面的培训。冯仲魁被分到天津列车段。
在以后的几个月,每天不是天津到北京就是到德州,或者是到秦皇岛、山海关。在这期间通过培训实习和老铁路人的传帮带,冯仲魁很快熟悉了自己的工作流程。
因为聪明勤奋,再加上好学,领导又从他们当中抽调了他和几位业务能力拔尖的专门培训和学习外国人的风俗习惯、爱好、饮食特点等等。到后来他们这些人才知道,他们要随同中央领导赴朝鲜代表团到朝鲜同美帝国主义及联合国军进行停战谈判。
冯仲魁他们就是负责赴朝谈判的领导们在火车上的吃喝拉撒,负责他们的饮食安全和列车上安全。
他们深感责任重大,他们深知负责的不仅仅是代表团成员的个人安危,而且更重要的是代表团代表的是四万万中国人民。
他们夜间不能睡觉,弦绷得紧紧的,都是打起十二分精神,一有风吹草动,就立即精神起来,丝毫也不能麻痹大意。
对于领导的饮食,他们更是严格检查,从采购、烹饪到餐桌每一个程序都有专人负责,做好旳食品必须自己先试先尝,以确保谈判领导的人身和生命安全。
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六日,他们随着代表团李克农黄华丁国钰等领导人跨过黑山白水,跨过中朝边界河流鸭绿江,从丹东出发到朝鲜半岛西部北纬38线以南五公里处的板门店。
经过长途开进,他们沿路看到的到处都是断壁残垣和衰败的景象。战争基本结束,但零零星星总会听到枪声和炮声。铁路四周到处都是弹坑和弹片,没有房屋,没有人烟,一片荒凉。
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七日,中朝代表团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代表团签订了举世著名的《板门店停战协定》。
抗美援朝胜利结束,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军威国威,打出了边界安定这七十年,从此中国人民昂首走在社会主义大道上。
为了表彰他们在朝鲜的工作,表彰他们为赴朝谈判的领导所做的工作和敬业精神,上级领导给他们记集体三等功,并给他们每个人颁发抗美援朝纪念章。
之后一年半,他们在朝鲜一直从事接待、安排志愿军回国工作。一九五五年年初回国。
后来蒋介石反攻大陆闹得欢,冯仲魁又到福建前线一段时间。后来一直在北京铁道部委军事调运处工作。
一九五七年结婚,结婚后由于孩子小,孩子的上学衣食住行都得妻子忙里忙外,为了支持冯仲魁工作,妻子辞去了教师工作。
一九七零年,冯仲魁不顾领导和同事挽留,不顾自己的大好前程,毅然决然的离开工作十八年的北京,回到邢台铁路工作,一直到一九八八年十二月退休。
当别人夸奖他为抗美援朝所做贡献时,他总说,“我和那些抗美援朝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士相比,真的是微不足道。
我在朝鲜并没有经历枪林弹雨,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职责,也是分内的事,咱不能把祖宗留下来的每一寸土地留给美国人,绝不能丢中国人的脸!”
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千千万万个中国人的心声。回邢台后,他没有向领导表过功,更没有向领导提过要求,而是兢兢业业工作,老老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一直到退休。
退休后,一直在老家过着深居简出的农耕生活。他对孩子严格要求,他对乡亲热情似火,谁家有个红白事他总是第一个去帮忙做饭,全村人总夸他做饭做得好。
八十年代末期,村里和家里并不富裕,他不顾花甲之身,起早搭黑,去担水种树。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他种的板栗树早已结果,为家里的脱贫致富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冯仲魁以一个农民的儿子身份走出滑子村。退休后他又以一个农民儿子身份回到滑子村。退休三十多年来,他退而不休,依旧在村里为村里人的脱贫致富献计献策。
滑子村人不会忘记,共和国更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每一个为祖国做出贡献的人。
在纪念抗美援朝七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再次给他们颁发抗美援朝纪念章,让后人,让年轻一代记住他们的丰功伟绩,记住他们为国做出的巨大贡献!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冯仲魁虽已耄耋之年仍在为家乡发光发热。
衷心感谢为抗美援朝作出贡献的冯仲魁和他的同事及志愿军将士,也衷心祝愿冯仲魁健康长寿!
作者简介:冯爱平,男,中共党员,邢台县浆水镇滑子村人,现供职于邢台县特殊教育学校。爱好广泛,尤其写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