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背鹤身。喉头永不抛,问尽天下众英豪。
《纳卦经》拳悟之三。本文首发于今日头条之允升园。
《易经》,六经之首,大道之源。
翻阅内家拳经典论著,包括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三大门派,易理都是内家拳理论的精髓要义。
因此,如果我们对周易阐述的基本常识和内在规律能了然于胸,且做到知行合一,一定会更容易体悟出内家拳的深层次境界。
话题一:练时无人似有人,打时有人似无人。行拳和悟拳同样重要。
忽然想起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怡然小诗: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若是几位好友一起,在如诗意所描述的场景里聊拳玩拳,岂不是人生的一种别样潇洒?!哈哈。
云卷云舒,梦回现实。继续和拳友们聊《内功四经》之《纳卦经》。本文作为拳悟三,依然是聊《纳卦经》的第一句:
头项效法乎乾,取其刚健纯粹。
关于“头”的拳悟,我在《太极拳身法的“龙首”是怎么昂起来的?》一文中,已和拳友作了深入交流。
关于“项”的拳悟,现在开始慢慢聊。先喝杯茶,怡然一下心情。
练拳和悟拳,同样重要。
我喜欢写行拳体悟。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师父予我弘扬太极拳古风本色的任务所使;二是,写拳悟的过程,也是自己“脑中行拳”的一个过程。
我常设想一下实战场景,若是对方突然一掌劈向自己的脖子,我最快的反击动作是什么?
现在,每每感到设想对方的掌即将劈来时,我的手都会无意识地旋出一个化打架式,而且速度极快。
拳谚曰:“练时无人似有人,打时有人似无人”。
这是练习内家拳实战的一个真谛所在,也是我们拳者应该认真体会的一个拳理。
话题二:龟背鹤身。喉头永不抛,问尽天下众英豪。
《新华字典》说:项,脖颈的后部,泛指脖子。
《纳卦经》第一句“头项效法乎乾”中的“项”,我的理解即是广义的脖子,而非仅仅脖颈的后部。
须说明一点,我的拳悟虽然把头和项分开来说,但是行拳中应是一体的,不能分开单独练。
先看看王南溪先生关于《纳卦经》第一句的注解:
凡一出手,先视虎口穴,前额用力,正平提起,后夹脊用力塌下,真气来时,直达提气穴,着力提住,由百会穴转过昆仑,下明堂,贯于两目,其气若欲由鼻孔泄出时,遂即吸入丹田。两耳下各三寸六分,为之项眼穴,用力向下截住,合周身全局,用功之久,自知其妙也。
在王南溪先生的注解里,有“项眼穴”一词,我翻阅诸多资料,皆未查到此穴出处。我分析,从名可能是南溪先生老家的方言称呼。
耳下三寸六分之处,应是缺盆穴处。
之于此穴,我的体悟是,意念一想穴位处,两锁骨便自然里合,下颚便自然往锁骨里内收,背部外展成弧圆,形成内家拳所讲究的龟背。
龟背,我的体悟,即是太极拳所讲的含胸拔背。龟背,是圆背,不是驼背。
一旦圆背形成,以背为弧的肩圈便出来,整个中丹田就被裹入肩圈,空胸才会真正出现。
有些太极拳友把含胸理解成为往内凹胸,这是错误的。真正的含胸,是空胸。
空胸有了,鹤身就会慢慢出来。咏春拳、形意拳讲究的龟背鹤身也就出功夫了。
关于脖子的重要性,古代内家拳传有专门的拳论和拳谚。
唐朝著名道士许宣平的《周身大用歌》写到:
一要心灵与意静,自然无处不轻灵;二要遍体气流行,一定继续不能停;三要喉头永不抛,问尽天下众英豪;如询大用缘何得,表里精粗无不到。
《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一书中有一著名的《心会论》:
腰脊为第一之主宰,喉头为第二之主宰,心地为第三之主宰。 丹田为第一之宾辅,指掌为第二之宾辅,足掌为第三之宾辅。
从古人关于喉头的精彩拳论中,我们不仅看到喉头的重要性,也能看到项的重要性。拳者不可不知。
话题三:怎么把喉头练成第二主宰?龙脊形成之后,一个虚领顶劲足矣!
意想“缺盆穴”,只是静桩体悟,行拳和实战当中是不能考虑也无法考虑的。
怎么把喉头练成第二主宰?
吾之体悟,当内家拳者所需的龙脊练成之后,脊椎便慢慢活起来,其上行之气便会自然而然地催动形成真正的虚领顶劲。
练习虚领顶劲,不仅仅是悬顶、提顶、脖颈蹭衣领等后天练法。
当然,也有拳法可以练习脖颈。
练习形意拳的朋友,都知道“形意三磨”,这就是体悟含胸拔背和喉头永不抛的妙法。磨肋、磨腕的瞬间,更是体悟喉之主宰的最妙处。
象形拳五法中的摇法,五行属甲乙木,对应人体的肝、胆经和头、项,练得是木力,一样可以体悟。
我所学的河洛太极,有一式也是专门练习甲乙木劲的,其目的是练习头和项。以前和朋友说过,即天三地八式。
天三是掌,龙爪掌;地八是拳,八字拳。重心左脚时,用掌。重心右脚心用拳。
不管怎样,凡所实战技击,头、脖子特别是喉头,是必须注意防护的部位,这个不用解释大家也明白。
我的体悟,在内家拳的实战预备式当中,只有卢氏结构的整体九防式和我所学的天地乾坤式,是相对而言比较适用于实战的。
这两个架式,和现在的散打拳击防护式几乎完全相同。当然,也可能有更好的架式,只是自己还没有发现。
喉头永不抛,因为喉头重要;问尽天下众英豪,谁敢说喉头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