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英雄王凤阁被捕,行刑当天,5岁的儿子“小金子”语出惊人
1936年冬季,日本人出动大量兵力对王凤阁所有队伍进行大举进攻。为了避免被敌人一网打尽,王凤阁命队伍兵分几路,与敌人展开游击战。王凤阁本人则带领着十几名战士和妻儿穿过雪地转辗到孤砬子沟。
由于日军的重重封锁,所以王凤阁一行人的生存环境尤其恶劣。大人吃不饱穿不暖尚且可以忍受,但他5岁的儿子“小金子”正在长身体,这样下去可如何是好?王凤阁为了让儿子吃饱饭,开始冒险出去寻找食物,好不容易在村子里找到一块风干的腊肉,兴高采烈的他刚要生火做给儿子吃,却被闻讯而来的伪军发现。
一时间,成群结队的伪军朝着王凤阁的队伍袭来。王凤阁遂带领着队伍和妻儿边打边撤,直到爬上了老虎山,任凭日军想尽所有办法,王凤阁还是没有落网。日军见活捉王凤阁不成,就对当地百姓下手,企图利用他们,逼王凤阁现身。
只见一个个无辜百姓接连倒在血泊当中,藏在暗处的王凤阁强忍悲痛,没有现身,但有一人却害怕了,他就是日军刚刚抓获的钟连长。在他的交代下,日军顺藤摸瓜找到了王凤阁的藏身之处,并集结大量兵力,一举歼灭王凤阁的队伍,致使王凤阁与妻儿被抓。
在监狱里,王凤阁饱受酷刑折磨,但仍然不肯投降,最终日军忍无可忍,索性铲草除根,将王凤阁一家处死。行刑前,王夫人流着眼泪摸着“小金子”的额头说道:“乖儿子,不要怕,有爸爸妈妈在。”
然而,令在场的人没有想到的是,年仅5岁的他竟反过来安慰妈妈,说道“爸爸是大英雄,我怎么会害怕?”王凤阁见儿子如此勇敢,直呼:“不愧是我的儿子,虎父无犬子。”说罢,伴随着三声枪响,一家三口倒在了日军的枪口之下。那么,王凤阁究竟有何本事,竟让日军如此痛恨?
自幼文武双全,爱国热情强烈
1895年,王凤阁出生于吉林省通化市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由于父母都是老师,所以他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私塾读书。也正因如此,年幼的他饱读诗书,深知礼义廉耻。除此之外,作为地地道道的东北人,王凤阁身上有着特有的豪爽与仗义。为此,父母还让他跟随武林高手程东阁学习功夫,从而练就了一身真本事。可以说,在父母的精心培养下,王凤阁自小就文武双全。
彼时的中国风雨飘摇。清政府被推翻之后,内忧外患接踵而至。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企图复辟帝制。各路军阀统治了农村,在当地祸国殃民。日本人对东北虎视眈眈,蓄意发动侵华战争。一时间,硕大的中国竟无一处安宁。到处是杀戮,到处是战乱。无休无止的惨剧每天都在触动着王凤阁的幼小心灵。爱国热情也逐渐高涨起来。
学成归来,弃笔从戎
1916年,王凤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通化县立中学。在校期间,他亲眼目睹了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感到颇为震撼,从而唤醒他沉睡已久的爱国热情。没过多久,受到鼓舞的他便积极参与其中,为反帝反封建摇旗呐喊。然而,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学生运动总是显得不堪一击,往往都是一经发起,就被镇压。王凤阁意识到这一点,逐渐萌发投身革命的想法。
几年后,王凤阁中学毕业。此时,摆在王凤阁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遵从父母安排,继承家业,这显然是份“美差”。另一条则是他很早之前就萌发的革命之路,这显然是份“苦差”。
换做常人,定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第一条路。但一心想要救国救民的王凤阁直接拒绝了父母留给他的几百亩良田和几间商号,选择了后者。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知道强扭的瓜不甜,于是遵从儿子的选择。
获汤玉麟赏识,加入东北军
1925年,身怀绝技的王凤阁获东北军汤玉麟赏识,遂任命他为中尉武术教官。自此,王凤阁如愿走上革命之路。但令王凤阁没有想到的是,这条路比想象得更加艰难,仅仅维持两个年头,便暂时终止。
时逢乱世,军阀混战连绵不绝。王凤阁服从上级指示,带领队伍征讨各路军阀。起初,王凤阁的作战热情还很高,久而久之,他发现军中风气糜乱不堪,部分高级将领带头烧杀抢掠,除了残杀自己的同胞,一无是处。这与他最初的想法背道而驰。为此,他在这支军队身上看不到希望,于1927年辞官回家。
辞官回家,整日郁郁寡欢
回家后,报国无门的他整日郁郁寡欢。父母以为儿子回心转意,便将部分产业交给他来打理。王凤阁拗不过父母,只好硬着头皮来到商号管理事务。不料,他对做生意根本提不起兴趣。表面上,他在拨弄算盘,看着账簿。实际上却满心都在惦念如何重返革命。
一不留神就算错了账,致使几家商铺接连亏损。父母见儿子人虽然在家,心却没有回来。于是就劝他振作起来,早日实现报国理想。就这样,在父母的鼓励下,王凤阁重燃斗志,安心在家等待时机。
“九·一八事变”时,重出“江湖”
没过多久,“九·一八事变”爆发。面对来势汹汹的日本关东军,张学良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三省迅速沦陷。国难当头,王凤阁认为自己不该独善其身,就此重出“江湖”。
之后,他动员深明大义的母亲,变卖了家中几十亩良田和几家商铺,获取的钱财皆被他用来购买枪支弹药和后备物资。待一切准备就绪后,他在当地成立了“辽东民众义勇军”,被大家推举为司令。
从此以后,王凤阁这支军队始终都是日军的心腹大患。日本人称他们的存在为“癌”。1934年4月,王凤阁率领部队大举进攻临江七十二道河子。戍守在此的日本人没来得及反应就被王凤阁的军队打得溃不成军,损失惨重,仅仅是枪支就被缴获数百支。
参加独立师政治部会议,与杨靖宇一见如故
同年5月,王凤阁急匆匆地将队伍聚集起来,将士们不解,于是问道:“这么急着召集我们,发生了什么事,是有敌人来了吗?”王凤阁笑了笑,大声对他们说道:“弟兄们,今天不打仗,是我要带你们去见一位大人物,天黑之前务必赶到目的地!”就这样,他带着200人出发,其余则留下来原地待命。
在王凤阁的带领下,一行人很快到达了约定地点。只见一个身穿黄色军装,头戴黄色军帽的军官正在路口迎接他们。王凤阁见此,连忙上前与之握手,并转身对将士们说道:“弟兄们,我给你们隆重介绍一下,这位就是鼎鼎有名的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杨靖宇将军。”说罢,队伍当中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之后,杨靖宇邀请大家赴营中歇息,并拿出饭菜犒劳他们。自己则携王凤阁去参加独立师政治部会议。会上,大家根据近日以来的作战情况,对敌人的作战特点作出总结。会议从黄昏一直进行到次日凌晨。最终,双方达成共识,一致同意联合作战。
待会议结束后,王凤阁一行人也该返回。杨靖宇特意备下好酒好菜为他们践行。临行前,还专门送给王凤阁几十袋白面和几十袋子鸡鸭鱼肉。
对于杨靖宇的盛情款待,王凤阁颇为感激,于是拿出2挺歪把子机枪,对杨靖宇说道:“兄弟我小门小户,不比将军财大气粗。这2挺枪是我前些日子从日军那里缴获的,还望你不要嫌弃。”杨靖宇欣然接过机枪,刚要开口答谢,却发现王凤阁早已带人离开。
两位英雄并肩作战,令敌军闻风丧胆
在以后的日子里,两人的队伍一直相互配合。所谓兄弟联手,其利断金。王凤阁的队伍本就令敌军头疼,如今加上杨靖宇的援助,更是令敌军闻风丧胆。
期间,两位英雄率领部队先后攻克通化东江沿三分所、金丁二亩地、果松川空垒、十三道沟等,从而给予日军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可以说战绩十分显著。尽管日军恼羞成怒,几次出动兵力对其大肆搜捕,但两人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屡次脱险。
杨靖宇一语成谶,王凤阁大难临头
长时间的并肩作战,促使两人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为此,杨靖宇曾在某个寒冬紧紧地握着王凤阁说道:“你我有着共同的信仰,那就是把日寇打回东洋老家。可子弹不长眼,也许我们都无法等到胜利的那天,但只要活着,我们就要齐心协力打鬼子。”不料,一语成谶,王凤阁很快大难临头。
1936年,贼心不死的日伪军再次向王凤阁的抗日队伍发起猛烈进攻,企图一雪前耻。眼看着敌军一步一步地靠近营地,王凤阁本想积极迎战。但碍于敌军人数太多,就算是强攻恐怕也很难突围出。被逼无奈,他只好将队伍化整为零,命他们分散开来,埋伏在周围保存体力。
他则带着妻子和年仅5岁的儿子穿梭在冰天雪地当中,从清晨奔波到深夜,粮食和水也所剩不多。最终,一家三口因为体力不支,只能暂时藏身于孤砬子沟。伴随着“咕噜噜”的声响,王凤阁意识到,住处有了,儿子的肚子还空着。心疼儿子的他赶快出门寻找吃的。经过一番苦苦寻觅之后,他终于在村里找到了一块风干的腊肉。
伪军闻讯赶来,王凤阁逼上老虎山
然而,就在他欢欢喜喜地准备为儿子烧饭时,伪军闻讯赶来。只见成群结队的伪军犹如狗皮膏药一般紧紧地跟在身后,直接将王凤阁逼上了老虎山。由于长年征战于山间丛林,王凤阁有着丰厚的作战经验,这可令日军一时没了头绪。
眼看着活捉王凤阁不成,日军便向当地的无辜百姓下手,企图利用他们,逼迫王凤阁现身。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枪响,一个个男男女女接二连三地倒在日本人的枪口下。一时间村里血流成河,王凤阁紧握拳头,还是没有出现。正在日军首领桥本为此大发雷霆时,有人提到前几天被他们抓获的俘虏,钟连长。
钟连长叛变,王凤阁被捕
桥本顿时豁然开朗,命人对钟连严刑拷打,钟连受不了折磨,最终交代了王凤阁的行踪。就这样,在钟连的带路下,王凤阁被捕入狱。在监狱里,王凤阁宁死不屈。任凭敌军用尽酷刑,他还是不肯松口。
敌军见硬的不行,就请来邵本良劝降。面对邵本良开出的诱人条件,王凤阁不为所动。日本人软硬兼施后,忍无可忍,最终决定处死一家三口。
行刑当天,“小金子”语出惊人
行刑当天,伤痕累累的王凤阁挺着腰板,步履矫健地走向刑场。接着就有了开头提到的一幕,王夫人担心儿子“小金子”害怕,却不想5岁的“小金子”在父母的教育下,早就对日本人恨之入骨,他根本不害怕。
眼看着父母二人接连倒下,“小金子”哭着喊着要爸爸妈妈,实在让人揪心。然而,丧心病狂的日本人根本不为所动,连开3枪,致使这个5岁的孩子当场身亡。可怜“小金子”还未看尽这个世界的繁华,就沦为日本人的枪下亡魂。
值得敬佩的是,虎父无犬子,“小金子”面对敌人的长枪,没有表现出一丝惧怕。而在革命年代,中国还有许多像王凤阁父子这样的爱国英雄。屠刀架在脖子上,他们也铮铮铁骨,誓死不做亡国奴。可想而知,一个拥有钢铁般坚硬脊梁的民族,又怎会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