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要培养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课前预习的习惯

  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数学学科的学习,要十分重视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在教学实际操作中,一开始我们通过布置预习提纲的方法来进行,以后逐步过渡到只布置预习内容,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发现问题,让学生课前对新知识有所了解。有些课上没有条件、没有时间做的活动,也可以让学生课前去做。如讲统计表时,就可以让学生课前调查好同组同学的身高、体重等数据。

二、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①合理分配教学时间,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形象化的直观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深入浅出,使学生都能听得懂。③注意调动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讲刺激学生的语言,教态和蔼可亲。

  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从三方面入手:①对教师讲的主要部分关键问题一定要提醒学生,引起他们的注意力,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养成注意听课的习惯。②要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边听边想的习惯,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举手,向老师提出来,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把疑难问题放在课堂中解决。③边听边记。听课必须有手的活动,随时听到的重点随手记到本上或书上,养成这种听写同步进行的习惯对今后的学习是大有益处的。此外,教师讲课时要善于察看学生听课的表情,如果学生对所讲内容反应淡漠,就应及时调整讲课内容方法;如有个别学生思想“开小差”,要及时提醒。

  专心听讲是学生在数学课上接受信息、获取知识的基本保证。一方面教师在讲课时要注意突出重点,善于捕捉学生的注意,善于巧妙提问,启发思维,引起兴趣。另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教育和进行常规训练,注意提出明确的专心听讲的具体要求,逐条落实。

  上课专心听讲,包括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认真听教师讲课并注意观察教师的教具演示过程,板书内容,讲课的动作及表情等,理解教师讲课的内容。二是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同学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要注意听,边听边想,同学回答得对或不对,如果不对,错在什么地方,如果让自己回答,该怎样说好。此外,还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是学生“听懂”数学课的关键。

  听课的习惯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形成,需要老师反复练习,及时提醒和评判。同时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以建立起良好的听课习惯。

三、培养动脑多思的习惯

  教师应创造条件,充分利用一切机会,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精力集中、专心听讲、勇于钻研、肯于动脑、大胆发言并逐步养成习惯。其做法是:①激疑启思法。教师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善于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其产生探索求知,解决问题的积极要求。②情境激励法。从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根据新授知识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信心,提高他们进一步探索问题的能力,培养其良好的钻研动脑习惯。③操作悟理法。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教师一方面应利用形象的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另一方面应充分让学生有操作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领悟算理,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四、培养质疑问难的习惯

  从低年级开始,先要培养学生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低年级学生还比较敢问,对不懂就问的学生要表扬。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由于心理上的原因——怕问,因此教师一旦发现学生练习中的错误,要耐心询问学生哪里不懂,要以鼓励、诱导、启发等尊重、爱护学生的方法,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切忌责怪。对学有所长的学生,则还要鼓励他们提出不同见解。如果学生不会质疑,教师则要设疑。通过经常训练,学生就从无疑到有疑,从不会质疑到会质疑。

五、培养阅读课本的习惯

  数学书需要重读、精读、巧读。①计算过程重点读。计算教学中不仅要读算式、读法则,更重要的是要训练学生阅读中间过程。②数学概念应精读。数学概念应按其结构来精读,要力求让学生学会理解概念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精读概念。③应用题要巧读。关键词语重音读;省略句式补全读;意思隐含换词读。其实施的过程主要是首先循着知识脉络初读,重感知;其次围绕知识重点精读,求理解;第三针对知识、“疑难”研读,得发展。最后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要教给学生看数学课本的初步方法。

六、培养完成作业的习惯

  培养学生细心的作业习惯,首先要求要具体明确。作业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准确、完整。其次要树立作业榜样。在作业前,有意识地把做得好的作业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向典型看齐的向上心理。还要及时反馈、认真纠错。

  1.审题习惯。小学生因审题不严而导致错误的现象严重,特别是中低年级十分常见。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儿童识字量少、理解水平低,思维缺乏深刻性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与学生做题急于求成,不愿审题有更直接的关系。如低年级计算中,学生加减误算、乘除误算的情况较多;在中年级常有学生把很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作一步应用题解答,或者两步只作一步,漏掉一步。出现这样的错误,是由于没有审题的结果。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审题习惯与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同样重要。我们要求教师从低年级起,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审题的重要性,增强审题意识。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审题方法,建立解题的基本程序,如审题——列式——计算——验算——作答等,把审题摆在解题过程的第一位。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求整体把握题意,逐词析义,以求审题准确无误。长期这样坚持,可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2.验算习惯。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常热心于作题目,一旦作完,便万事大吉。至于正确与否,已无心顾及了,不愿回头验算。如(8)÷8=64、(500)-700=200,一只大象重 5千克等,其实只要稍作验算,就会发现自己的错误,一些学生还重复出现类似的错误,说明他们还没有树立验算的观念,更谈不上验算的习惯。因此培养学生验算习惯对于学生学好数学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中把验算作为解题过程的基本环节之一加以强调,让学生知道验算的意义和重要性,持之以恒地养成解题验算习惯。

  3.总结习惯。学生学了某一类习题的解答方法,学完一个课时的内容,学完一个单元乃至全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总结,总结一类习题的解题规律及方法,总结一课时的主要内容。小学毕业阶段还要指导学生对知识的“块”和知识的“线”进行概括、总结等。这种习惯一经养成,有利于学生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使学生从整体上去掌握知识要领,形成数学能力。

七、参与合作习惯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每个学生都应积极参与,与人合作。①启做议练。即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进而带着问题去动手操作,组织讨论,发表意见,进行练习,以达到巩固的目的。②点化自学。通过教师点拨,学生自学,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加以迁移运用,深化提高。

八、准确表达习惯的培养

  在低年级,要训练学生运用学过的数学语言来叙述图意,复述题意,说明计算过程和回答问题,要求他们逐步做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随着年级的升高,要训练学生有根有据、有条有理地说明算理,分析数量关系,理由充足地与他人讨论数学问题,并能随时纠正别人不正确不严密的数学语言。

九、课外学习习惯的培养

  课后要培养学生预习、复习、多思的习惯,预习复习不能流于形式,要真有效果,必须天天布置预、复习作业,还要指点方法,经常检查完成的情况。对中、高年级,还要培养学生课后看学习小报、参考书、习题书、有好的内容随时做些摘录,常整理知识,动手做学具等习惯。

十、快节奏有条理习惯的培养

  要做到提高效率,必须加强做事的计划性和条理性,养成做事有条理的良好习惯。教师要做到教学方案设计合理,组织严密,环环相扣,提高教的效率,还要想办法提高学生学的效率。①竞赛训练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游戏等方法,训练做题又准又快的能力。②手势会意法。教师运用事先与学生约定好的,学生能够自觉接受并领会的手势信号来传递信息,以提高效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