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中常用的Bobath、PNF、Rood、Brunnstrom技术特点

把神经生理、神经发育等的基本法则和原理应用到脑损伤后运动障碍的康复治疗中的方法统称为神经发育治疗技术(NDT and NPT)简称促进技术或促通技术。国内比较常用的方法有①Bobat技术②Rood技术;③Brunnstrom技术;④PNF技术。

Bobath技术主要特点:

通过关键点的控制及设计的反射抑制模式(RIP)和肢位的恰当摆放来抑制肢体痉挛,待痉挛缓解之后,通过反射、体位平衡诱发其平衡反应,再让患者进行主动的、小范围的、不引起联合反应和异常运动模式的关节运动,然后在进行各种运动控制训练,逐步过渡到日常生活动作的训练而取得康复效果。

强调患者学习运动的感觉,学习基本姿势与基本运动模式,按照运动的发育顺序制定训练计划,将患者作为整体进行治疗。

常用反射抑制性模式、促进正常姿势反应、床上良好体位保持和体位转换、关键点的控制、推—拉技巧、拍打、肢体置放和控制、辅助器具、患侧肢体负重等技术进行治疗。

PNF技术主要特点:

PNF技术以发育和神经生理学原理为理论基础,强调整体运动而不是单一肌肉的活动,其特征是以多肌肉参与的、多关节、多轴位、螺旋和对角线助动、主动和抗阻运动,类似于日常生活中的功能活动,并主张通过言语和视觉刺激以及一些特殊的治疗技术来引导运动模式,促进神经肌肉的反应。

具体特征:

(1)PNF模式在三个平面上组合运动:

①矢状面:肢体的屈曲和伸展;②冠状面:肢体的内收和外展,脊柱的侧屈;③四肢或者躯干的旋转。

(2)PNF模式具有螺旋形和对角线的特征:

从肌肉活动能够得到增强的现象上,可以知道牵张和加强操作能够提高运动模式的训练效果,合理使用协同肌的扩散效应能够增强训练的肌群或加强预期的功能性活动。对肌肉活动的增强效应不仅能通过运动模式的近端或远端传播,还能从一个运动模式传播到相关的运动模式。

(3)PNF模式是根据肢体近端关节的运动来命名的:

头、颈、躯干和四肢均有两个对角线模式,分别简称D1模式和D2模式。每一个对角线又由两个互为拮抗的运动模式所组成,并且以近端关节的运动来命名,分别成为屈曲模式和伸展模式。这样对四肢来说,每个肢体总共有D1屈曲、D1伸展、D2屈曲、D2伸展四个运动模式。

(4)PNF模式对肢体近端和远端关节的位置是有严格要求的,而对中间关节则无特别规定。

(5)当躯干和肢体组合在一起运动时就会形成更加完整的协同动作。

(6)PNF模式的轨迹:在四肢是由四肢运动时远端的手或足形成的。至于头颈模式,则有鼻、下颌和头顶所形成。躯干上部运动模式的轨迹是由肩顶画出;躯干下部运动模式的轨迹是由髋所绘制。

(7)PNF模式的正常运动节律:

①远端部分(手、腕和足、踝)首先通过全范围运动并维持相应的位置。②紧连着肢体的其他部分平衡地运动并完成整个活动。③旋转时运动的关键部分,并应始终予以抗阻。

(8)PNF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予以变化:

①改变肢体运动模式中中间关节的活动。

②为适应双关节肌肉的影响而改变肢体运动模式中中间关节的活动。

③改变患者的体位以改变重力的影响。

④改变患者的体位,以便更好的利用视觉刺激。

⑤改变患者的体位,使其更接近于功能位。

Rood技术主要特点:

强调有控制的感觉刺激,根据个体的发育顺序,利用运动来诱发有目的的反应。任何人体活动都是由先天存在的各种反射,通过不断的应用和发展,并有反复的感觉刺激不断地被修正,直到在大脑皮质意识水平上达到最高级的控制为止。因此,应用正确的感觉刺激,按正常人体发育过程来刺激相应的感觉感受器,就有可能加速诱发运动反应或引起运动兴奋,并通过反复的感觉刺激而诱发出正确的运动模式。

治疗内容为皮肤刺激、负重、运动和按人体发育顺序诱导出运动的控制。

Brunnstrom技术主要特点:

在脑损伤后恢复过程中的任何时期均使用可利用的运动模式来诱发运动的反应,以便让患者能观察到偏瘫肢体任然可以运动,刺激患者康复和主动参与治疗的欲望。强调在整个恢复过程中逐渐向正常、复杂的运动模式发展,从而到达中枢神经系统的重新组合。肢体的共同运动和其他异常的运动模式是脑损伤患者在恢复正常自住运动前必须的一个过程,因此主张在恢复早期,充分利用一切方法引出肢体的运动反应,并利用各种运动模式(不论这钟运动时正常的还是异常的),如共同运动、联合反应,再从异常模式中引导、分离出正常的运动成分。最终脱离异常的运动模式模式,逐渐向正常、功能性模式过渡,达到最终能自己进行独立运动的目的。

故其治疗方针为:经常重视运动感觉;早期患者在床上肢体摆放位置;利用共同运动模式;促进分离运动;最后达到随意地完成各种运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