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交流】中医院校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心电图教学改革探索
循心电踪迹,探心脏奥秘!
杂志君小芯,在此恭候!
作 者:孙敬和,张瑾,何小莲,谢慧文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左右都可以滑动打开心扉
引用格式:
孙敬和,张瑾,何小莲,等.中医院校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心电图教学改革探索[J].实用心电学杂志,2020,29(5):340-343.
用您的引用
给心目中的
好论文点赞
摘 要
目的 以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为导向,在中医院校心电图教学过程中引入实践性教学环节,与传统讲授式授课模式比较,探讨前者的教学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 以我院2017级、2016级中医学方向专业本科班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2017级本科班)及对照组(2016级本科班),其中,试验组89人,对照组90人。试验组采用传统+实践模式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式教学。教学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统一考核,并通过问卷调查客观比较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结果 试验组的课堂测验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分别为(96.12±3.34)分、(17.22±3.81)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应的成绩,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教学效果评价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以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为导向,在中医院校心电图教学过程中引入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改革,能明显提升中医院校学生心电图理论考试成绩及心电图临床诊断分析能力,显著提升教学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运用。
关键词
临床实践能力,心电图,教学改革,中医院校
正 文
心电图诊断是“诊断学基础”“临床医技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合格临床医师的必备技能,也是当前我国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多年来,因心电图所涉及理论、原理抽象,内容多而复杂,常导致心电图的课堂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学生的心电图临床实践及运用能力差、心电图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突出问题。中医院校中西医课程比例设置不均,学生西医基础相对薄弱,加之教学时间有限,导致这一矛盾尤为突出。在教育部有关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及素质教育要求的前提下,如何切实提升中医院校医学生心电图临床实践能力、提高心电图教学效果,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不少学者围绕心电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有益的改革尝试,也取得了一定教学效果。但笔者发现,这些研究探索在某种程度上大都忽略了心电图学科的关键特点,即心电图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其基础理论内容必须与实践性教学环节(心电图实践操作、心电图临床诊断分析)相结合,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因此,本研究选择中医院校中医学专业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以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为导向,在教学大纲指导下,针对心电图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尝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引入实践性教学环节,旨在切实提升中医院校医学生心电图临床实践及诊断应用水平,为探索合理有效的心电图教学改革方式和手段做有益尝试,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2019、2019―2020学年上学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16级、2017级中医学专业本科班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教学改革探索研究。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2017级本科班)及对照组(2016级本科班),其中,试验组89人,对照组90人。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学历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围绕教学内容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授课(讲授式),总学时数为12学时。教学内容涵盖心电基础知识、房室肥大、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和心电图的分析方法及策略。
1.2.2 试验组 将教学内容分为理论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在应用传统模式授课的基础上引入实践性教学环节,即心电图实践操作及临床心电图诊断分析运用,总学时数12学时,授课教师同对照组。教学内容设置如下:
(1) 理论教学:内容同对照组,共8学时;
(2) 实践性教学:包括两部分,即心电图实践操作(2学时)和临床心电图诊断分析运用(2学时),共4学时。
第1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心电图实践操作,安排在心电图基础知识部分教学后进行,以实验课形式,教学地点选在学校临床模拟实验室。根据学生人数,选择分组实践形式,一般5~8人一组,先由指导教师统一示范教学,内容包括心电图操作规范、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等。示范教学过程中对基础知识,如心电图导联连接、导联体系及导联轴等内容加以解释阐述;之后学生进行分组操作练习,各组成功录图后,对本组心电图进行波形识别及标记,并测量心率及心电轴,测量和分析各波段是否在正常值范围;每组选1位代表上台分析、陈述,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及点评。
第2个实践性教学环节——临床心电图诊断分析运用,安排在所有教学内容的最后。该环节主要采取讨论课形式,首先,用20~25 min 讲授如何分析心电图、分析流程、分析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技巧;然后,给予与平时教学内容相关的典型心电图图片、病例(课前提前布置),让学生阅读、分析、诊断,展开讨论,提出问题,教师指导分析,评析复述特征性心电图表现,逐步解决疑问,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心电图诊断分析。
1.3 效果评价
(1) 形成性评价:采用课堂测验形式,围绕教学内容,以客观题试卷形式进行考核,总分100分;
(2) 终结性评价:采用期末考试形式,围绕教学内容,进行多种题型的综合考核,总分22分(我校心电图诊断期末考试隶属“临床医技学”课程,其所占分值为22分);
(3) 教学反馈评价:采用调查问卷形式,教学后向学生发放教学评价问卷,结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评价表”,教学效果设“优、良、中、差”4个等级,评分满分10分。
1.4 统计学处理
对考核结果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电图考核成绩比较
两组形成性评价成绩及终结性评价成绩比较,试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心电图教学效果评估
教学活动实施结束后,无论是以“优、良、中、差”的计数资料等级评估,还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效果综合评分的计量资料考核反馈,试验组心电图教学效果评价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表3。
3 讨论
心电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上至操作连接、导联体系、波形识别,下至诊断运用分析,无不与临床实践密切相关。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要求心电图教学必须既强化理论学习,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精神,又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心电图实践教学环节应该是医学生全面深入掌握和融会贯通心电图知识、训练科学思维、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完善心电图实践教学也是心电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心电图教学必须建立科学的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课程体系。
相比于西医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心电图诊断课程的设置安排,中医院校心电图教学学时数有限,课程设置固化,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中医院校心电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育部要求医学生的培养要以提高临床实训技能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即以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为导向。我院教学团队紧紧围绕这一要求和心电图学科自身的特点,积极进行心电图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在传统心电图教学内容基础上,增设如下实践性教学内容,① 心电图实践操作(直观式教学):把心电图机、心电图的实践操作等内容引入课堂,充分利用学生对临床医疗诊断仪器及临床操作技能的陌生感、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② 心电图读图诊断分析(互动讨论式教学):把心电图的临床诊断分析运用以讨论课的形式带入课堂,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使其变被动为主动,切实提高学生对心电图理论知识的临床运用能力。
本研究结果表明,以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为导向,在心电图课堂教学过程中增设实践性教学环节,不仅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心电图临床诊断运用能力。与传统单一的讲授式授课形式相比,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参与度高,能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后评价优良,教学效果显著提升,是一种符合中医院校心电图教学改革的新模式,能为高素质中医药临床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持,值得进一步推广运用。
以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为导向,如何更好地推进中医院校心电图教学改革实施,笔者提出如下建议:① 务必增加心电图诊断教学学时数,如果没有足够的学时覆盖,那么很难将相关理论知识讲完讲透,导致学生无法真正将知识内化吸收,更谈不上临床实践和应用。笔者教学团队认为心电图诊断教学的学时一般设置在 14~16学时较为合理,其中理论部分8~10学时,实践部分4~6学时。② 以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为导向,在心电图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中可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如基于问题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团队合作学习教学法(team-based learning,TBL)、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等。③ 互联网时代,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和资源,可通过心电信息网络管理系统、“雨课堂”或班级微信群组等“互联网+”方式,优化心电图实践性教学的实施效果,一方面增加学生的读图、阅图量,另一方面能促进与学生的互动、探讨与交流,是当下学生十分喜爱和推崇的形式,有助于学生心电图诊断水平及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