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多强势的上级,若命令不符合下属根本的利益,都是无效指令

原创 敖让 资治通鉴读史悟道 2020-07-30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安皇帝 建光元年 公元121年
初,邓太后临朝,根为郎中,与同时郎上书言:“帝年长,宜亲政事。”
太后大怒,皆令盛以缣囊,于殿上扑杀之,既而载出城外,根得苏;
太后使人检视,根遂诈死,三日,目中生蛆,因得逃窜,为宜城山中酒家保,积十五年。
成翊世以郡吏亦坐谏太后不归政抵罪。帝皆征诣公车,拜根侍御史,翊世尚书郎。
【译文】当初,邓太后主持朝政,杜根任郎中,他与当时一个郎官共同上书说:“皇上已经长大了,应当亲自处理政事。”
邓太后大怒,命人将他们全都装在白绢制成的口袋中,在殿上当场摔死,然后用车运出城外。
杜根苏醒过来,邓太后派人查看尸体,他便装死,三天之后,他的眼中生出了蛆虫,才得以逃生,在宜城山中的一家酒馆当酒保,长达十五年。
成翊世原是郡府的官吏,也因劝谏太后归政而被判罪。皇帝命二人前往公车报道,将杜根任命为侍御史,成翊世任命为尚书郎。
【解析】一、谭嗣同的绝命诗
据说谭嗣同临刑前曾写一首绝命诗: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首诗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望门投止的张俭,还有一个就是材料中装死逃过一劫的杜根。表示戊戌变法失败自己不愿苟活,要有鲜血来祭奠变法的情怀。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流血而牺牲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于是就有了名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变法是是要用鲜血浇灌的,若不见血,变法岂不儿戏?所以我来做这第一个因变法而牺牲的人,用我的主动牺牲来唤醒中国人。
但仍然活着的也不用内疚,牺牲我一个就够了,中国变法,总要有人继续去干下去。
所以大家都要好好活着,继续努力,不管是去是留,无论是选择慷慨赴义还是保全性命,只要是为了变法,就都如同昆仑山一样巍峨。这首诗是谭嗣同安慰勉励变法同志的。
二、杜根的死里逃生颇具戏剧性
从材料看,杜根真是命硬,竟然能够在这么残酷的刑罚下死里逃生,邓太后事后甚至还专门派人查验。
其实事情没那么简单,我们来看《后汉书》关于这个事的记载:
执法者以根知名,私语行事人使不加力,既而载出城外,根得苏。太后使人检视,根遂诈死,三日,目中生蛆,因得逃窜,为宜城山中酒家保。
杜根为什么能不被摔死?因为执法者没有用力。后来太后还专门派人去城外查验,结果还是杜根还是死里逃生了。
这说明了什么?邓太后在这里犯了一个错误,她忘记了自己始终是外戚,总有一天是要下课的,这些执法的卫士、查验杜根状况的随从,总要在邓太后下课后给自己留条后路。
杜根是在上朝时为皇帝说话,而执法的卫士如果真的下了死手,那将来太后下课皇帝上台,他就没活路了。
所以侍卫故意放水了,他们是做给皇上看的,他们是希望皇帝知道自己只是迫不得已,很可能太后也看出来侍卫们放水了,因此专门派人去验证杜根的生死。
而派去查验的人,也放水了。不光是放水,我看更像是协助杜根跑路,为了向杜根施恩,给自己留条后路,甚至因此得利。
太后使人检视,根遂诈死,三日,目中生蛆,因得逃窜。
杜根没摔死,然后装死,装了三天,为什么要装三天?这说明邓太后怕随从再次放水,下了死命令,要求执行人将杜根的尸体守三天。
不光要守三天,可能还交代随从补刀。我估计材料没有记载这些细节,若要确认杜根已经死了,肯定是补刀最可靠的。
但随从们更绝:
三日,目中生蛆,因得逃窜。
他们真的守了三天,也真的补刀了,但目中生蛆,眼睛都生蛆了,脸肯定也烂了,脸烂了如何分辨是不是杜根?
这个杜根或是被随从们掉包了,放跑了真杜根,却找了个假的搞了一出金蝉脱壳。
然后随从们找机会向皇帝汇报,借机讨好皇帝,以便为将来太后下课后自己有条退路。
三、领导下命令要尽量符合下属利益
邓太后这个时候下的命令,为什么从侍卫到随从纷纷选择阳奉阴违,因为下属们都认为皇帝顺利继位是大概率事件,因为下属们都认为太后不会废了皇帝。
所以当杜根为皇帝说话的时候,太后要杀掉杜根,随从们却不敢奉命,就是这个原因,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世界如此美好,他们不想陪着太后进棺材。
身为领导,一定要随时注意下属的利益在哪里,如果不顺应形势,盲目的给下属下命令,这样的命令就是无效指令,甚至是乱命。干起项目来往往是阳奉阴违,到处划水,最终不仅成不了事,反而还会误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