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安徽小镇缘何是仓颉造字的地方?为何又被埋没在历史长河中?

我前面写过两篇有关汤池小镇的文章,后台有人给我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汤池到底有何魅力,让仓颉选中来此造字?

我来自安徽汤池——一个中华文化崛起的地方!

汤池小镇必定会成为全球最有魅力的文化小镇,没有之一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今天就这个问题给大家解释一下。

当今世界的文字主要有两种,即拼音文字和象形文字,英文、阿拉伯文、俄文都属于拼音文字,象形文字主要是指汉字,而将汉字拆分使用的日语也属于象形文字,只不过有点四不象的味道。

象形文字的创造有一个前提条件,必须先有实物,然后根据实物画出形状,这个形状就是汉字的雏形,比如看到一座山,画出形状,这个形状就是汉字“山”,看到一头牛,画出一头牛的形状,这个形状就是汉字“牛”。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来看,通常是先有实践后有理论,先是百花争鸣,后是一统天下,也就是汉字产生后,各个地方写出来的字不一样,这就需要去整理,对于没有的需要去创新。

比如对于一头羊,山羊的角很大,绵羊几乎没有角,所以画出来的形状不一样,到底以哪一个形状代表羊呢?总不能一个形状代表山羊,一个形状代表绵羊吧!

这些文字的整理工作最后落到了仓颉的身上。仓颉何许人也呢?

关于仓颉的身份,笔者翻看了一些史书,记载都不太一样,但是有一个身份是合适的:黄帝的左史官。左史官是干什么的呢?就相当于如今的文化部长,黄帝当时赋予仓颉一项任务:整理和创造汉字。

命令随口一张就可以下,但是执行起来却非常难,因为这一工程太过浩大,但是命令一下,任务就必须得完成,否则性命不保。

在人们的印象中,远古时代的首领应该是仁慈的,实则不然,那时的首领都是说一不二的主,如果手下稍有不慎,就会脑袋搬家。

大禹治水的故事人人皆知,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大禹召集开会,如果迟到就会被处死,司马迁《史记・列传・孔子世家》中就记载“仲尼曰:禹致群神于会稽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这句话简单来说:大禹将开会迟到的防风氏给做了。

当时首领如果不狠服不了众,后来为了政治需要将这些人物美化成仁慈的主,这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仓颉受领任务后,就带领一群人开始收集、整理和创造文字,当时的文明主要在黄河流域,所以仓颉开始在这一带活动,这一带也留下了诸多纪念的地方。在众多仓颉及遗迹中,始建于汉代者有四处:河南南乐 、虞城 、开封 和陕西白水 ;始建于晋代者两处:山东寿光和东阿;建于宋代者两处:河南阳武、洛宁。

不过翻开原始资料,发现很多物种是南方特有的,黄河流域根本没有,但当时已有文字记载,比如樟(树)字等等,这些字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些当然是从南方来的,这些字就是仓颉在安徽汤池小镇整理创造的,笔者根据诸多史料记载,对当时的情景作了一个还原:

当时的华夏文明主要是在两条河区域,即黄河和长江流域,不过当时的黄河流域文明程度高于长江流域,仓颉在黄河流域造字后开始南行以到达长江流域。然而当时的交通条件极差,行进速度自然缓慢,当仓颉一行人行进到如今的安徽汤池地区时,不幸感染了瘴气。

瘴气是动植物腐烂后生成的毒气,如果放在现在也不算什么,然而在当时可是非常致命的,不过创造中华文明的人肯定不会就此毙命,他们在这一带发现了神泉,所谓神泉就是指可以治病的泉水,实际上就是温泉。

仓颉等人利用温泉治好瘴气后发现这一地区简直是风水宝地,这一地区属于长江流域,于是仓颉等人便决定在此收集整理和创造文字。除了这个原因,还有一个根本的原因是这里有神泉,可以随时治病。

无论是收集整理文字还是创造文字,都需要灵感,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灵感的产生概率是不一样的,这有点类似玄幻小说中的灵气一样,灵气越浓郁的地方越易于修炼。

仓颉等人经过实际考察,最后选中在神泉以南约5公里的一座深山中,这里山清水秀,灵气浓郁,因为属于丘陵地带,地势复杂多变,动植物繁多,给仓颉创造文字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后人为了纪念仓颉在这里造字,便盖了一座庙,取名仓颉庙,边上的山取名仓颉山。

然而,就当时来看,黄帝虽然完成了名义上的统一,然而内部并不稳固,各种势力明争暗斗,在长江流域供奉着北方来的仓颉,就如在自家的祠堂里供奉着别人家的祖先一样,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仓颉山被改名为百花山,又名百花寨。

仓颉庙也是几经变迁,尤其是在近代破四旧的风潮下被破坏殆尽,直到近年才重建,刚开始被建成寺院,然后又被建成道观,仓颉是道教中文字之神,建成道观是合理的,但是里面供奉的并不是仓颉,这使得其文化内涵打了折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