恽向《仿北苑山水图》

  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指出:“当社会动乱、生活艰难的时期,某些艺术部类如文学、绘画(中国画)却可以相对繁荣发展,因为它们较少依赖于物质条件,而正好作为黑暗现实的杰出对抗而出现。”明清易代之际,正是战乱频仍,生计多艰,传统文人画却“繁荣”起来,形成许多画派。其中恽向“悬笔中锋,骨力圆劲,而用墨浓湿,纵横淋漓,自成一派。”(清代张庚《国朝画征录》语)此一“武进画派”虽不及“吴门派”、“松江派”声势之壮,却为后来“一时洗习,独开生面”(清代张庚《国朝画征录》语)的“常州画派”崛起居功甚伟。
    黄宾虹先生曾取别号“予向”,据其自况,是因为倾心恽向“得董巨之正传,最合大方家数”(黄宾虹《自述》语)。宾虹老还述及自家山水“华滋浑厚”风格尤得力于恽向。
    恽向(1586—1655),原名本初,字道生,号香山,武进人(今江苏常州人)。笃嗜诗文,博学多能,贤良方正,崇祯末年朝廷授“中书舍人”,他坚辞不就。据好友周亮工《读画录》载,“香山为高材生,治诗以制义名世,晚乃弃去,独工画。”进入清代后,他隐居乡里,不治他技,肆力于画,直到顺治12年病故。
    明朝董其昌力倡“南北宗论”,“南宗”以王维为宗主,以董源(号北苑)为实际领袖,以“米氏父子”和“元四家”为中坚。董氏崇南抑北,风行一时。恽向亦受影响,《国朝画征录》援引宋漫堂云:“香山画有二种。一种气厚力沉,全学董源为早年笔。一种惜墨如金,翛然自远,意兴在倪黄之间,晚年笔也。斯言得之。”天津市博物馆所藏《仿北苑山水》即见出画家“沿流讨源”,上溯董源、巨然,旁涉黄公望、倪瓒前贤。恽向曾往来齐鲁之间,为泰山雄伟气势折服,画作掺入“北宗”雄浑意趣,“故其落笔非凡近可拟”(周亮工语)。
    清代徐沁《明画录》称恽向“真士家最胜一流”,此处所言“士家”近似文人画。明清江南画家遭遇天旋地转的时代巨变,又接受“童心说”、“性灵说”和“唯情说”等个性解放思潮影响,流露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形成了“以主观融合客观,以情感再创意向”的创作方法。正如清代方士庶《天慵庵笔记》所言:“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言,“(方士庶)简单几句话概括了中国绘画的整体精神”。
    恽向的作品也体现了文人画审美取向,他的画论文字见于题跋,俞建华先生编成《道生论画山水》,载入《中国古代画论类编》。比如,恽向要求画家描绘山水要“变山而如笑,或如滴,或如妆,或如睡”,即通过主观情思熔铸的艺术形象具有“传神”之意,而所谓“神”需以“意”为之,有“似而不似,不似而似之意”。在他看来,最高境界是“无意”,画家情景交融使作品达到浑然天成的地步。恽向追求“逸笔之画”,“笔似近而远愈甚,似无而有愈甚,其嫩处如金,秀处如铁,所以可贵,未易为俗人言也。”他认为“逸笔”美感系于两极:一是“简”,“简于象,而非简于意,简之至者,缛之至也”;一是“洁”,“抹尽云雾,独存孤贵,翠黛烟鬟,敛容而退矣”。当然,他不以“笔之寡少为简”,援例称“虢国夫人夜游,群从如水,岂厌其多”。他还把“气韵”和笔墨结合起来,论及元人:“山水至子久(黄公望)而尽峦嶂波澜之变;亦尽笔内笔外起伏升降之变。盖其设境也随笔而转,构思随笔而曲,而气韵行于其间。”
    《仿北苑山水》就体现了恽向“逸笔之画”的旨趣。此作纵101厘米,横48厘米,纸本水墨,未署创作时间。
    恽向作品常有“仿”、“拟”、“临”、“摹”字样,一度为后人诟病,认为是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金科玉律的背弃。其实,他是用全新角度审视传统、对话古人与锤炼笔墨的,应视为借古人杯酒浇胸头块垒的“自运”之作。他通过粗放纵横的笔墨,恣肆雄健的笔力和润泽淋漓的皴染,描绘崇山峻岭、长河涓流和丛草茂树,创造了清静深幽的独特境界。
    细析此作,恽向以中锋运笔为主,笔法沉稳,用墨多变。如用浓密丛树衬出白底淡墨的茅屋,令人想见主人的高洁之志。近陂用俯仰、依违、曲折的构图经营主干,用点戳、圈勾、渲染等笔法绘成丛叶,树身各具姿态,撑起画面,疏朗但觉充盈,聚散开阖有致。画家用披麻皴等技法让山石造型皆带圆弧,更显崖石奇异,陡峰峭立。而主峰施以“重笔”“重墨”,通过密集线条和浓淡墨块营造纵深之气,不同苔点梳理山石脉络,提醒画面精神,从而使近景疏阔,远景繁密,萧疏空淡与郁茂丰满相应成趣,清寂冷峭与繁复稠密互融互济。前后对比,形成“三段”景致,延宕辽阔之势,观者卧游其中,有胸襟畅爽之感。正如恽向之侄、清代画家恽南田所言:“文征仲(文徵明)述古云:看吴仲圭(吴镇)画,当于密处求疏;看倪云林(倪瓒)画,当于疏处求密。吾家香山翁每每爱此语。”
    通观全作,逸远、静穆、纯雅、清新和淡泊气息“不择地而出”,正是隐逸精神的全力贯注,其笔墨形式传递着更为纯净的文人情绪——堪称恽向代表作品之一。
(0)

相关推荐

  • 河南郑州市著名画家孙扬国画作品欣赏

    好梦者,日有所思, 好古者,心有所系. 孙扬好古, 喜画闲居高士, 登山临水. 能共者未必能写,能写者未必能共,工写兼备为画家之,应有孙扬亦然.工画细致,能表现高士之神韵,远观大气象近读精妙,写意爽朗 ...

  • 空厂:秦古柳的格调比我高

    标题中的话,是海派绘画大师唐云先生对秦古柳的称誉. 早几日写<"金陵五老"之亚明>文章,翻阅资料时,看到亚明对秦古柳更有"当代画圣"和"江 ...

  • 清代早期恽寿平二十七幅绘画作品赏析(下)

    自清朝建立至清康熙年间,是清代绘画发展的前期.这一时期的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都直承晚明的余绪而向前发展,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以"四王"为代表的"正统派"继承晚 ...

  • 【每日一图】张学曾《仿北苑山水图》

    <仿北苑山水图>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张学曾绘,纸本,墨笔,纵93厘米,横41.5厘米. 此画远景为巨大的山石,以披麻皴绘出,山体及近处丛树.苔草施以墨点,一小桥延伸而去.构图简 ...

  • 赏画|张学曾《仿北苑山水图》

    <仿北苑山水图>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张学曾绘,纸本,墨笔,纵93厘米,横41.5厘米. 此画远景为巨大的山石,以披麻皴绘出,山体及近处丛树.苔草施以墨点,一小桥延伸而去.构图简 ...

  • 清代张学曾《仿北苑山水图》

    <仿北苑山水图>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张学曾绘,纸本,墨笔,纵93厘米,横41.5厘米. 此画远景为巨大的山石,以披麻皴绘出,山体及近处丛树.苔草施以墨点,一小桥延伸而去.构图简 ...

  • 每日中华名画|[明]蓝瑛《仿李唐山水图》

    明 蓝瑛<仿李唐山水图> 纵211.2厘米 横98.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入编<明画全集>第十三卷 <仿李唐山水图>是明末"武林派"创始人蓝瑛循 ...

  • 董其昌《仿倪山水图》扇面

    <仿倪山水图>扇页,明,董其昌绘,金笺,墨笔,纵17厘米,横50.5厘米. 扇页有自题:"云林作画,简淡中自有一种风致,非若画史纵横习气也.因拟其意为宏伍丈,玄宰."钤 ...

  • 仿董源山水图 清 祁豸佳图绘青山高峨,长...

    仿董源山水图 清 祁豸佳 图绘青山高峨,长松挺立,水榭之中高士雅谈.全幅用笔洒落,不着痕迹,渲染草草而气势自足.

  • 王原祁《仿大痴山水图》

    <仿大痴山水图>轴,清,王原祁绘,纸本设色,纵98.2cm,横35.9cm. 款识:康熙甲午春日畅春园寫直公余仿大痴笔.王原祁. 王原祁(1642-1715年),字茂京,号麓台.石狮道人, ...

  • 弘仁《仿倪山水图》

    <仿倪山水图>轴,清,弘仁绘,纸本,设色,纵133.1cm,横62.7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自题款署:"辛丑九月,雄右属为旦先居士.弘仁."画幅右上方有王炜题七绝一 ...

  • 王鉴《仿大痴山水图》

    <仿大痴山水图>轴,清,王鉴绘,绢本,设色,纵122.5cm,横61.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自识:"庚子冬日仿大痴笔意.王鉴."钤"王鉴之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