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菌那点事(18)
七、冷却
食用菌物料冷却技术的目标,就是在尽量避免物料不良变化(美拉德反应和热过度反应)的同时,防止物料与空间气体交换时带入杂菌。冷却环节常常成为整个培植过程中的重灾区,这就是对于技术细节掌握不够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出现了,而该环节的危险都基本上属于非直观的问题,常常事后都不知道错在何处。
1、过程
前面分析到,除灭菌必要的保温时间段不可缩短外,加热升温和冷却降温理论上都是越快越好,但实施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的,现实并不能随心所欲。
冷却过程共分为几个温度区段,第一个区段是释放压力,为灭菌温度到100℃,这个区段的存在仅对带压灭菌,常压灭菌时,没有这个概念。第二个区段是初步降温,为100摄氏度-24小时左右后自然降至的常温范围。而第三个阶段则是达标降温,这是指通过设备进行强制降温达到接种所需温度标准。
实际操作的时候,则是另一个过程,即包括停火延时、通气平衡,锅内预冷,室内预冷,强冷达标五个步骤。有些地方把这个过程设计到空间上的三个区域或者四个区域,都无关宏旨。
这三个温度区段和五个步骤并非孤立,而是连续配置的,后面我们要详细谈它的做法原理。而每一步的做法,除了顾及要求之外,还要顾及前后的协调。
2、冷却环境
许多人认为接种时容器要开口,所以对净化程度要求最高,而冷却过程则没那么重要,事实上这个观点不合适,因为冷却过程除了物料的无菌状态需要维持之外,容器外部的洁净度也非常重要,因为在接下来的接种操作里,沾染在容器表面的杂菌也更容易引发接种环节的污染。
传统经典的接种箱为什么比较可靠?是因为它在接种前重新处理了表面杂菌,所以包括实验室工作在内,冷却要求都不高,但使用接种箱也颇为可靠。而规模化生产则相反,不可能重新对容器进行表面消毒,而且接种操作过程在内部环境下开放,因此,环境积存杂菌必须是越少越好。
但目前的套路是对冷却环境予以净化,依靠正压防止外部杂菌进入,通道设计比较粗放,大体上门的密封性都不是很好,而且设计的门个数也比较多。这种模式安装设计简单,但耗能较多,而且设备负荷较大,作为长远应用就不够理想。
但更为理想的是加以顺序化的设计门和通道,仅第一道进人的门使用风淋和气密保护,同时又使用内部循环净化来维持洁净度,使用静态安装的滤层缓冲温度变化导致的气压变化,无人状态下,结合使用间歇性物理方式消毒空间,从而达到更加可靠而且节能的冷却环境创造目标。
3、冷却手段
冷却过程控制降温的核心是热交换手段,分别有如下几种:
自然冷却。
自然冷媒大面积热交换冷却。
制冷设备强制冷却。
混合冷却。
纯粹自然冷却仅能用于开放环境的常压灭菌后冷却,时间通常比较长,适合于封闭度严实的中国式长袋模式栽培。
牺牲少许污染率,采取相对简易的条件,也可以对其他模式的生产进行自然冷却。比如绝大多数的农户规模化生产时,只是使用不直接通风的方式配备冷却室,辅以空气消毒剂和紫外线灯,用很粗糙的过滤(夹棉絮的过滤网)进行换气保护,使用接种箱接种,基本上也可以做到低于2%的污染率。这个方式的效果与大环境关系密切,所以使用这种方法的,应该特别注意对污染的发现和处理,把维持较大范围环境的工作做好,尤其是对污染物,必须尽快回灭处理或远弃。不过现实是相反的,越是技术管理能力差的,还越比较喜欢粗放的冷却方式,这种情况极易导致彻底失败(不是100%污染,而是污染率高于利润率,完全没有盈利可能),最惨的能够全军覆没。
自然冷媒大面积热交换冷却非常节能,成本也低,但需要一定自然条件配合,目前应用不多,但有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趋势。这个自然条件就是比较低温的地表水流量,以有高度的山溪水和涌泉水为好,连抽水动力都无需要,有沙质地在河流或水库、湖泊旁取水回流也很理想,甚至自然河床埋固定盘管或排管也行。
制冷设备强制冷却是目前的主流,但弊端明显,就是高耗能和高故障率加高成本。
混合冷却是未来的方向,其前面步骤采用自然冷媒大面积热交换冷却,而最后的达标降温采用制冷设备强制冷却作为备用,是最为经济的模式,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都比较低,越大型的企业越值得应用。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