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瞭望 | 牛顿的背后站着一位天才

提起哈雷,人们常常把他与一颗彗星联系在一起。因为他最广为人知的贡献就是,把牛顿定律应用到彗星运动上,并对一颗彗星的准确预言。然而,说到牛顿那就真的牛了,全世界儿童都听过这个故事:当年一只掉地的苹果,引发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不过,历史学家对此事的真伪却无法考证。倒是牛顿的背后站着一位天才,他就是哈雷,也是万有引力定律的真正助产士。
1656年11月,埃德蒙·哈雷出生于英国伦敦,20岁毕业于牛津大学王后学院。可是,他毅然放弃了获得学位的机会,去圣赫勒纳岛建立了一座临时天文台。在那里,哈雷仔细观测天象,编制了第一个南天星表,弥补了天文学界原来只有北天星表的不足。哈雷的这个南天星表包括了381颗恒星的方位,并于1678年刊布。22岁的哈雷因此被选为皇家学会成员,并荣获牛津大学硕士学位。
哈雷为人洒脱,做事执着。1683年的一天,哈雷、胡克(胡克定律的发现者)和雷恩(天文学家)在伦敦一家小餐馆吃饭,小酒一喝便开始海阔天高地神侃起来。谈到天体运动时,三人讨论起行星往往倾向于以一种特殊的椭圆形轨道上运行的话题。虽然他们仨都猜到天体之间有吸引力,但谁也无法证明。贵族出身的雷恩慷慨地提出:“要是谁能找到答案,我就给他发奖金。”没想到,哈雷为此着迷了,但百思不得其解。万般无奈之下他突然想起了一个人——牛顿。
1684年8月,哈雷不请自来,登门拜访牛顿。哈雷请教道:“要是太阳的引力与行星离太阳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行星运行的曲线会是什么样的?”牛顿马上回答说:“会是一个椭圆。”哈雷又惊又喜,问他是怎么知道的?牛顿答道:“我已经计算过。”哈雷马上提出想看一下计算材料,可是牛顿翻箱倒柜就是找不着。真要命,哈雷感觉就像现在有人发明了治愈癌症的药,处方却找不到了。在哈雷敦促之下,牛顿答应再算一遍。这一动笔不得了,彻底唤醒了牛顿的数学天赋。两年时间里,他闭门不出,精心思考,又涂又画,最后拿出了他的旷世杰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看到牛顿的《原理》书稿,哈雷如获至宝,决定帮助他出版这本书。然而,哈雷在出版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麻烦。先是剑桥大学发生了财政危机,无法按约定为牛顿的书稿出版结账。接着,因为这部书中的一些观点,牛顿与其他权威之间的关系空前紧张,他不耐烦了,厌倦了,想放弃了。此时,哈雷又碰上父亲过世,因继承问题诉讼缠身。但哈雷的执着超出想象,他在剑桥与牛津之间奔波,协调牛顿与其他权威的矛盾。同时,又奔波于牛顿与出版商之间,将页面设计反复修改,直到双方都满意为止。并不富裕的哈雷,四处举债支持《原理》的出版。
哈雷经过了两年半的努力,由于他的执着,震撼世界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终于面世了。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哈雷,《原理》这本科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根本就不可能诞生。喧闹中,哈雷却默默转向幕后,一面还债,一面重新研究起他的彗星。他一方面执着,醉心于自己的事业,另一方面又非常洒脱,该放手时就放手。他放弃即将到手的牛津学位,放弃天文台长助理美差,放弃出版《原理》应得功名,放弃科学转型管理。在48岁的时候,哈雷破格晋升为牛津大学几何学教授,出版了《彗星天文学论说》,并准确预言了哈雷彗星的回归,首次提出恒星也是运动的。
哈雷,不只是一颗彗星,还是一个伟大的天才。哈雷的执着和洒脱,超乎寻常,正是哈雷的执着,才有如此的成就,也正是哈雷的洒脱,才有了人们的对他的爱戴。

作者简介:梁水源,笔名:引水思源、原水、水刃木、随源、梁子等。曾经:当过农民种过地,摆过地摊受过气;上过大山养过鸡,下过大海捕过鱼;上过战场杀过敌,解甲归田靠教育。文字散见于《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知识窗》《意林》《读者》《格言》《辽宁青年》《高考季》《花开不败》》《思维与智慧》《特别关注》《环球人物》《求学》《当代青年》《百家讲坛》《文史博览》《智富时代》《青州文学》《厦门工人》《职业》《至爱》《少年月刊》《博爱》《启迪与智慧》《文苑春秋》《善者》《阅读》《农民日报》《中国审计报》《中国石油报》《厦门日报》《东南早报》《中国老年报》《老年康乐报》《家庭百科报》……公开发表超过百万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