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亚那历史发展阶段简介
圭亚那合作共和国(英语:Cooperative Republic of Guyana),简称圭亚那(Guyana,印第安语意为“多水之乡”),位于南美洲北部,国土总面积21.5万平方公里,圭亚那原有居民是印第安人。总73.8万(2017年),其中印度族约占50%,黑人占30%,混血种人占10%,印第安人占5%。国民主要是印度裔和非洲裔,居民主要信奉基督教、印度教或伊斯兰教。官方语言为英语,首都乔治敦,是南美洲唯一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西北与委内瑞拉交界,南与巴西毗邻,东与苏里南接壤,东北濒大西洋。
有关圭亚那一词的由来就源自土著居民的创造,意思是“多水之邦”。确实,这片土地上河流小溪遍布,瀑布众多。当众多的文明在美洲大地的不同区域涌现时,居住在这片叫做圭亚那的美洲印第安群落,依靠周边的众多河流,如奥里诺科河,亚马逊河,黑河以及大西洋,过着采集,狩猎和捕鱼的生活。
从公元9世纪起,印第安人在此定居。15世纪西班牙人入侵,17—18世纪为荷兰占领,1814年沦为英国殖民地,称英属圭亚那。1966年5月26日宣告独立。1970年2月23日成立圭亚那合作共和国。
圭亚那与苏里南、委内瑞拉等国有领土争端。尤其委内瑞拉一再宣称拥有埃塞奎博河以西的西属圭亚那(约占圭亚那总面积的三分之二)的领土主权。
圭亚那是英联邦、南美洲国家联盟成员国,同时也是加勒比共同体创始成员国之一。
1、早期历史
圭亚那早期历史时期,土著人就已经定居于此。
公元9世纪左右,先是瓦劳印第安人抵达此地,在此定居。接着,加勒比印第安人和阿拉瓦印第安人也先后来到了这里,定居于此。
2、殖民时期
1498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第三次远航美洲时发现了今日的圭亚那海岸。当时,这块土地的主人来自两个美洲印第安部落,沿岸地区的阿拉瓦部落和内陆地区的加勒比部落。(尽管最终还是好战的加勒比部落取代了爱好和平的阿拉瓦人)。
1595年,沃特尔·雷利爵士航行新大陆,进而有了之后的黄金国的记载。据称,此黄金国就在现在的圭亚那。(实际上,圭亚那的黄金直到1857年,才在库尤尼河的支流被发现。而钻石矿的发现是推后几年在上马扎罗尼河才发现的)荷兰人于1616年在圭亚那建立了第一个欧洲移民点,并在埃斯奎博河上建立了商栈,通过它于当地土著人进行贸易交易。之后,荷兰人通过不断收购土地,于17世纪前叶完成了对这片区域的掌控。
16世纪初,西班牙人J.马狄奈在圭亚那停留了10年,自称曾见到黄金王国。此后,荷、英、法等国冒险家相继前往圭亚那寻找传说中的黄金城,从事殖民扩张。首先在圭亚那沿海同印第安人进行贸易交往的是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继之荷兰人在圭亚那的波墨伦等地建立了移民点和炮台。
1621年荷兰西印度公司控制了圭亚那大部分地区。
1648年西班牙和荷兰签订了芒斯特条约,承认荷兰对圭亚那的统治。荷兰殖民者为了扩大甘蔗种植面积,从1658年起由西非贩进大批黑奴。黑奴的运入对圭亚那蔗糖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黑奴受到残酷的压迫和剥削,经常起而反抗。
1746年,荷兰殖民者决定向英国移民开放德默拉拉河附近区域。到1760年,英国人占据了德默拉拉地区人口的大部分。
1763年圭亚那爆发了大规模黑奴起义,以科菲为首的起义队伍占领伯比斯达一年之久,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打击。
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期,圭亚那成为欧洲列强角逐之地。
1781年,荷兰和英国爆发了战争,直接导致英国人对伯比斯,埃斯奎博和德默拉拉的占领。但几个月后,法国联手荷兰重又夺回了上述殖民地的控制权。在两年的统治期内,法国兴建了一个新的城镇,取名朗香,它位于德默拉拉和的河口。
1784年,荷兰人重新成为这片土地的主宰,并将他们的殖民首府搬到朗香,更名为斯塔布鲁克。该首府最终成为现在的乔治敦。欧洲殖民者对该地区的控制也是几经易手,最终于1814年,英国人全面接管该区域。
1784~1796年间,圭亚那重新回到荷兰手中。经过三国反复争夺和几经易手之后,根据“伦敦协定”,圭亚那于1814年成为英国殖民地。
1831年,圭亚那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并取名英属圭亚那。如今,埃斯奎博,德默拉拉和伯比斯的名字依然被沿用,成为今日圭亚那共和国的三个县。英国殖民统治期间,圭亚那的蔗糖经济取得一定发展。
1834年,英国被迫废除奴隶制。为补充劳动力,先后从葡萄牙、非洲、印度和中国引进大批契约劳工,印度人和中国人帮助当地发展了水稻生产。
到1838年,黑奴的彻底解放也波及到圭亚那。由于大批解放了的黑奴离开了种植园进入城市,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就凸显了出来。从而迫使殖民者通过契约关系从葡萄牙,印度和中国引入劳工,劳作于种植园。
从1846年至1917年,大约25万名契约劳工进入圭亚那。这些劳工以来自印度的为最多,故被当地人称为东印度人。从印度引入的这些劳工极大缓解了种植园的用工荒,同时也对圭亚那的族群融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东印度人的后裔已成为当今圭亚那人口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20世纪初,美国企业家来到圭亚那开采铝土矿。
3、独立斗争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圭亚那的经济命脉操纵在美、英等国资本家手中,民族独立斗争日益发展。
1950年1月,C.贾根和L.F.S.伯纳姆创建人民进步党,并领导人民进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1953年迫使英国同意举行第一次大选,实行部分自治,4月人民进步党在大选中获胜,贾根出任总理。同年10月,英国政府借口圭亚那有“共产党阴谋”解散立法议会,推翻了人民进步党政府。由于人民的斗争,英国于1956年被迫同意恢复立法议会。
1957年10月伯纳姆与贾根决裂,另建人民全国大会党。
1957~1961年和1961~1964年贾根连续任总理。
1961年,英国同意圭亚那成立自治政府。
1964年,人民全国大会党和联合力量党组成联合政府,伯纳姆任总理。
4、宣布独立
1966年5月26日,圭亚那宣布独立,但仍留在英联邦内,成为英联邦内的独立国家,改称“圭亚那”。独立后,圭亚那奉行独立自主和不结盟外交政策。
1968、1973和1978年三次大选,人民全国大会党连续获胜,伯纳姆任总理。
1970年2月23日,成立圭亚那合作共和国,成为英联邦加勒比地区的第一个共和国。
此后,圭亚那政府逐步将绝大部分美、英等外国资本经营的企业收归国有。通过1967和1972年制定的两个五年计划,轻工业和农业得到一定的发展。
5、现代时期
1972年6月27日圭亚那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1974年12月,人民全国大会党公布《莎法亚宣言》,宣布该党是“社会主义政党”,实行“合作社会主义”。
1980年10月 6日圭亚那颁布新宪法,改行总统制。同年12月大选,人民全国大会党获胜,伯纳姆出任总统。伯纳姆曾多次访问中国,于1985年8月6日病逝。副总统H.D.霍伊特继任人民全国大会党领袖和政府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