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造影在盘源性腰腿痛神经定位中的应用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lumbar disc herniation)的疼痛定位诊断,对于脊柱或疼痛科医生来说是临床工作中的重难点,准确的疼痛来源定位是临床制定手术计划的第一步。
对于多数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入院后根据其主诉、查体、辅助检查,可明确定位;然而对于多节段的腰椎间盘突出,当体征、症状与影像学特征不相符时,就会出现诊断困难、误诊误治以及过度治疗的情况,尤其是对于高龄难以耐受全麻开放手术的LDH或腰椎管狭窄患者,选择较为微创的腰椎内镜手术治疗的前提之一就是准确的节段定位。
古人云:“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要想进行精准的疼痛定位,应用各种手段诱发并复制疼痛是较为准确的方法。作为脊柱微创医生的“两把刷子”,“激发性椎间盘造影术(Provocation Discography)”和“选择性神经根造影封闭术(Radiculography and blocking)”应运而生。
适应证
1.其他诊断性检查未能提供腰背痛的原因
2.对拟行外科手术及椎间盘内操作的腰背痛患者进行诊断
3.评价融合平面以上或以下的椎间盘
4.多椎间盘病变的病人决定症状性平面
器械及材料
1.穿刺针(图1):针长15cm,直径18g(18 gauge≈1.2mm),针尖带有斜面,必要时准备直针+弯针(双针技术)。(此穿刺针适用于:中等体型,L1-L5间盘穿刺。对于L5/S1间盘穿刺,则应使用18cm甚至个更长的针头);
2.造影剂:碘海醇(碘过敏者禁用);
3.局麻及封闭:1%利多卡因(20ml)+类固醇(曲安奈德);
4.术区消毒:常规术区消毒铺巾(范围为目标椎体上下各2个节段),严格无菌操作;
5.术中心电监护;
6.使用不同大小的注射器以区分(北京市海淀医院微创脊柱中心常用5ml注射器-造影剂,10ml注射器-局麻药,20ml注射器-封闭药物)。
图1
手术注意事项
1.患者处于轻度镇静或无镇静状态;
2.选择患者患侧或疼痛较为严重一侧进行造影,且需要与正常间盘进行对照;
3.术前应详细查体,重点记录可诱发出患者症状的体位或查体方法;
4.术后数小时避免进行增加椎间盘压力的活动。
手术技巧
1.患者俯卧位,调整C臂于标准位置(图2):
①侧位上椎间隙的上下终板尽可能和C臂的X射线水平;
②前后位透视下将棘突置于椎体正中线上;
③侧位透视下将双侧椎弓根重叠,清晰显示椎间孔结构。
图2
2.穿刺入针点的选择(图3):平椎间隙平面,一般体型者选取中线旁开分别约8cm(L1/2),9cm(L2/3),10cm(L3/4),11cm(L4/5),11cm(L5/S1因髂骨和横突遮挡,需斜行穿刺,难度较大,必要时需用双针穿刺)为穿刺皮肤进针点。旁开距离取决于患者BMI,原则是使穿刺针以45°角自Kambin三角穿刺至椎体中心。
图3
3.术中透视定位时机(图4):
①针尖到达上关节突上外侧面→正侧位透视(图4-A);
②旋转针尖,将斜面面向关节突表面向下滑行进针1cm后→侧位透视;
③出现皮革样感觉并成功突破后→侧位(图4-B);
④进针至椎体中心后→正侧位(图4-C);
⑤椎间盘造影→正侧位(图4-D)。
图4
诊断意义
1.造影剂弥散状态代表了髓核内结构;
2.后缘渗漏——纤维环裂;
3.复制出同位置下腰痛,且盘内封闭,疼痛缓解——盘源性腰痛;
4.复制出下肢放射痛——LDH,相应节段走行根受累;
5.未引出疼痛,但根性症状高度怀疑该节段问题,行下一节段出口根封闭再次验证。
局限性
1.进行椎间盘造影注射时,徒手注射存在一定的误差,易增加假阳性率,准确的操作应该在推注系统连接测压装置,注射过程中观察压力的即刻变化;
2.穿刺过程中对纤维环的反复穿刺,可能会出现纤维环破裂的假阳性结果;
3.盘内注射复制出根性症状,对诊断该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意义较大。如未诱发出根性症状,不可完全排除该节段病变,需结合患者影像学资料、查体体征、选择性神经根封闭结果进行综合评定;
4.既往有学者研究椎间盘穿刺造影术可能会加速间盘退变,但最新文献提出椎间盘造影并未加速此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