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大公桥(5)

▲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招民填川诏

当年,从当阳、荆(门)襄(阳)往宜昌的行旅客商,只要到了青草铺与九溪铺和峰溪铺交界处的金巴岭,就知道宜昌快要到了,都会松一口气,停下脚来歇息,喝茶。青草铺民谚云:“金巴岭上望宝塔,宜昌不远哒”,金巴岭不仅是宜昌东北部最高峰,也是进出宜昌东北部的门户,更是东路两路铺递间的交通要冲。

出宜昌府城南门,沿南路铺递东行至青草铺杨岔路,因为岔路口形似农具“扬叉”,百姓称之为“扬叉路”。因为“叉”和“岔”同音,往来商旅往往结伴出城,行至此处,各走各路,就说成“扬岔路”。以后,又因“扬”和“杨”同音,“扬岔路”就被传为“杨岔路”。杨岔路口原有元朝所立的“达祖庙”,明朝重建后称为“云集寺”。1933年8月,宜昌县在云集寺原址上,兴建杨岔路初级小学;1946年以后,随着地域归属变更,杨岔路初级小学现为伍家岗区杨岔路小学。

原来从杨岔路到金巴岭,要走青草、盘石二铺交界处的山冲。从山冲一路北行上山,金巴岭上开有小店,专为行人提供茶水。小店里不光有茶喝,还有客栈,若是天色晚了,可以落脚歇息,东路铺递来往宜昌的行旅客商,也喜欢光顾这家小店。过往客人到小店休息喝茶,店主白老太都是半卖半送,乐于助人,甚得众人口碑。小店在两路铺递上小有名气,人称“白家店”,商旅行人每过冲口,总爱到白家店打尖。时间长了,小店所在山冲,被人们称为“白家冲”。

到了清雍正年间,有江西萍乡龙姓人家,迁入东湖县青草铺,定居在金巴岭下的一条山冲里,开荒种田。经龙家开垦,荒凉的山冲里,好多灌木丛都变成了农田。后来,山冲里居民点越来越多,人烟旺起来,这里慢慢成了杨岔路和金巴岭之间的通道。因山冲最早有龙姓人家居住,来往行人便称其为“龙家冲”。以后,官府再移湖广人口到四川,龙氏家族又一次移民,迁往蜀地。龙家迁走以后,“龙家冲”地名还在,一直流传下来。

龙家迁往四川时,龙家冲已是人丁兴旺,聚落众多。龙家定居此山冲时,有蒋氏家族,先从江西南昌迁徒湖北,定居于荆门浩口。清道光年间,蒋氏族人蒋时俊再次迁徙,由陆路移至宜昌府治所东湖县,定居于青草铺龙家冲西南端山坡。此后,蒋氏家族落地生根,繁衍生息,人丁兴旺,逐渐成为当地望族。久之,人称此山坡为“蒋家湾”。

与龙家迁往四川的同时,龙家冲有谭氏一族,也一同迁往蜀地。与龙家不同的是,谭家有部分族人故土难离,不愿迁出青草铺,他们躲进蒋家湾附近一个山包,挖洞藏匿。那时,东湖县城蜷缩在东山一隅,城外均是一片荒野。青草铺“去城南十五里”,龙家冲只是南路铺递到金巴岭的山路,交通并不是太通畅。种田人家住在山洞里,地荒路远,差役们可不去就不去。就这样,谭家在山洞里住着,把这事慢慢挨了过去。

后来,又有移民不断从外地迁来,落脚到东湖青草铺。新来移民中,有江西谭氏宗族迁至此山附近,驻足开荒,与穴居的谭氏毗邻而居。得此同姓邻居,山洞里的谭氏家庭才走出山洞,才能瞒天过海,继续在青草铺繁衍生息。后来,这山包因曾有谭氏祖先栖身,被人们称为“谭包”。

(0)

相关推荐

  • 金巴岭

    注:此文为转帖,来自合家网2016-05,有节选. 金巴岭位于城东伍家乡境内,是伍家共同.火光.联丰.旭光四个村的分界岭. 金巴岭原称"分八岭",为宜昌东北丰宝山的第八条支脉.过往 ...

  • 这些多岔路口该怎么走?

    这些多岔路口该怎么走?

  • 【乡韵】岭根印象

    传奇岭根(一) 曾经的故事辉煌而沉重 让我们逐步拾起 别让它们消逝于风中 岭根印象 文|小白 初知岭根,因为路过. 贯穿宁海西部的甬临复线山河岭至岔路段工程建成通车后,每次驱车回老家,穿越马鞍岭隧道, ...

  • 《清明纪历》(其一)

    <清 明 纪 历>(其一)             张帆 <观中江谭氏清明祭祖> 大迁徙,自三百年前举步 大迁徙,自江西祖籍启程 湖广填四川的血脉 在中江县谭家沟扎下深根 开枝 ...

  • 悠悠大公桥(1)

    ▲宜昌晨曦初现的大公桥滨江带 稍稍年长点的看官都会哼两句<长江之歌>:"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也都知道万里长江冲出西陵峡口的南 ...

  • 悠悠大公桥(2)

    ▲唐贵智<南津关附近红层中的地应力场示意图> 宜昌河道的"沧海桑田"这一结论,可以从这一节的照片上得到证实,这是地质学家.宜昌地质地矿研究所唐贵智先生所绘制的<南 ...

  • 悠悠大公桥(3)

    ▲青草滩长云满渡 万里长江流经湖北境内1061公里,就在长江和汉江之间的冲击平原上分布着众多的大小湖泊,形成十分壮观的"江汉湖泊群".据统计,解放初期,湖北全省共有湖泊1065个, ...

  • 悠悠大公桥(4)

    ▲图上是江南五龙山,图下是青草滩,如今还能见到的只有宝塔 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清廷将彝陵州更名为宜昌府,增设东湖县城即为宜昌府城.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东湖县将所属三十八" ...

  • 悠悠大公桥(6)

    ▲<宜昌府志 溪> 笔者在寻找史料翻阅同是清同治版的<宜昌府志>和<东湖县志>时发现一个新大陆,宜昌地方史学界常说的"常家溪"在清同治年间叫&q ...

  • 悠悠大公桥(7)

    ▲1953年宜昌港务局确定的港区和作业区地界 宜昌文史爱好者张玉新老师在<旧貌与新颜--宜港茶园的前世今生>中回忆说:1953年,宜昌港务局在作业区内兴建工人茶园,购置躺椅660把,并拟定 ...

  • 悠悠大公桥(8)

    ▲<东湖县志 铺> 从上面这张<东湖县志 县疆域图>中可见,当时宜昌府有三十六"铺",除了作为府治的"东湖铺"(东湖县城),就是北面的& ...

  • 悠悠大公桥(9)

    ▲王天官 不知各位看官发现没有?常家溪发源于东山寺左边的青龙嘴,和<东湖县志>说的那样"经江家塝.石垸子,会南湖水,出天官桥入江."而那句"访僧湖引东南去&q ...

  • 悠悠大公桥(10)

    ▲1941年宜昌局部,东山上可见东山寺 宜昌风俗自古"尚左尊东",而东山在历史上就被堪舆学家的祖师爷郭璞认定为宜昌城主山.后因风水先生认定宜昌城又被江南的葛道山(今称磨基山)抢了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