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解读(33)
【原文】
帝曰: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1)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2),通于秋气。肾者,主蛰(3),封藏(4)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5),通于冬气。肝者,罢极(6)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7),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8)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9),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注释】
(1)神之变:《太素》作“神之处”。按下文作“处”义胜。
(2)太阴:《甲乙经》、《太素》均作“少阴”。当是。
(3)蛰:指冬眠伏藏之虫。在此比喻肾气闭藏和藏精的功能。
(4)封藏:贮藏,指肾藏精气功能。
(5)少阴:《甲乙经》、《太素》均作“太阴”。当是。
(6)罢(pi)极:罢,通“疲”。极,通“亟”。罢极,即耐受疲劳与困急之意。
(7)阳中之少阳:《灵枢阴阳系日月》篇说:“肝为阴中之少阳。”为是。
(8)仓廪:藏谷曰仓,藏米曰廪。即指贮藏粮食的处所。
(9)唇四白:口唇四周的白肉。
【白话详解】
黄帝说:藏象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心是生命的根本,为神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于面部,其充养的组织在血脉,为阳中的太阳,与夏气相通。肺是气的根本,为魄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毫毛,其充养的组织在皮肤,是阳中的太阴,与秋气相通。肾主蛰伏,是封藏经气的根本,为精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头发,其充养的组织在骨,为阴中之少阴,与冬气相通。肝,是罢极之本,为魄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爪甲,其充养的组织在筋,可以生养血气,其味酸,其色苍青,为阴中之少阳,与春气相通。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是仓廪之本,为营气所居之处,因其功能像是盛贮食物的器皿,故称为器,它们能吸收水谷精微,化生为糟粕,管理饮食五味的转化、吸收和排泄,其荣华在口唇四旁的白肉,其充养的组织在肌肉,其味甘,其色黄,属于至阴之类,与土气相通。以上十一脏功能的发挥,都取决于胆气的升发。
【按语】
关于藏象理论,《灵兰秘典论》重点论及十二脏的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本篇则进一步论及五脏的基本性能,补充了五脏“其华”、“其充”,阴阳区分,以及与季节气候特点联系关系,使藏象理论更加完善。五脏系统功能归纳见下表。
文中“肝者,罢极之本”的解释,诸家多有争议。高世栻《素问直解》认为“罢”即“罴”,云:“肝者,将军之官,如熊罴之任劳,故为罢极之本。”“熊”与“罴”皆是猛兽,因以比喻勇士以及雄狮劲旅,高氏所言“如熊罴之任劳”,言肝为将军,耐劳而多勇,故为任劳之本。
日本丹波元简认为:“罢极,当作四极,……即言四支。肝其充在筋,故云四极之本也。”是从文字错简的角度进行解释。诸家各有说法,也各有道理,可作参考。正常情况下,肝血充足,则筋得所养而强劲有力,肢体的运动也就灵活有力,且能耐受疲劳。若肝血不足,则会导致筋膜失养,可表现为筋力不健、运动不利、不能耐受疲劳等,所以说“肝为罢极之本”。
文中“肾者主蛰”的理解,《说文解字》注:“蛰,藏也。藏者,善也,善必自隐……凡虫之伏为蛰。”指肾主藏精,蕴含强大的生命力,肾又为阴中之阴,内蕴强大生机,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是由肾中所藏的精气所决定的。人从幼年开始,随着肾气的逐渐充盛而有齿更发长的变化,机体开始不断发育壮大。到青春期,又激发产生天癸,使生殖功能趋于成熟,从而具备生殖能力。另外,肾中精气是生命的动力基础,卫气根于肾,才能有效发挥其卫外抗邪的作用,故肾中精气充足,则人的抗病力、免疫力就强,也就少病或健康无病。
关于文中提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的观点。综合各家之言,近十年来大致可概括为尊经说、疑古说和创新说三种。尊经说者肯定“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的合理性。疑古说者认为,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是中医学一贯的观点。创新说者在对“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提出质疑的同时,近年来一些医家从文字校勘角度进行考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见,认为“十一脏”即“土脏”之误,指脾胃。后人大多认为其中尊经说中的“胆通春气”说较为符合理论与临证,此说立足于中医“天人相应”整体观,以李东垣之言为据,认为“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在十一脏器中像春天阳气升发、夜半子时一阳萌生同样重要。胆气升发,则诸脏之气生,犹如春暖花开,万物生荣。胆气不升,则影响诸脏而致病,犹如有冬无春万物不生。证之临床,常运用升提胆气的柴胡以调理下陷气机,即是其观点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