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互联网产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

作者:任大刚

数年前,欧洲互联网产业发展远不如美国和中国,就是个不争的事实。把2018年全球互联网上市企业的排行榜拉长到前30名,基本上也由中美两国企业把持,仍不见一家欧洲企业。时间又过去了三年,到现在,这份榜单也不可能出现欧洲企业。

前此数年,已有人注意到这个现象。普遍认为,之所以欧洲互联网产业被中美大幅度甩在后面,原因大致有:

其一,欧洲国家人口分布状况复杂。总人口7.4亿的欧洲看似庞大,但除了俄罗斯人口过亿,排名第二的德国只有8000多万人口。48个国家和地区中,人口过千万的只有14个。可以想象,一个德语版本的互联网应用,获得一两千万用户就算“国民级”应用,却也不知道付出了多少努力,但是与中美比起来,一两千万的用户量,商业价值不大,甚至不值一提。

其二,欧洲的语言环境太复杂。表面看,全球超过12亿人在使用英语,仅次于汉语,但是在欧洲,它主要是英国和爱尔兰等国的官方语言,人口覆盖数千万而已。据统计,欧洲使用人口超过百万的语言有30种。一个互联网应用要在欧洲取得成功,你要设置多少语种的版本?运营成本要额外付出多少?

其三,欧洲互联网初创公司的融资便利程度也不及中美。欧洲企业和投资机构大多历史悠久,在管理和投资上更偏于保守,他们对于一个只有蓝图、理念、设想的创业计划,或者刚刚开张营业的互联网企业,不大会有投资冲动,他们多会让你先干上一二年,才会考虑投资计划,这种互联网创业环境远不及中美。

但欧洲也不是没有互联网企业。既然“获客难”,那么其互联网企业的服务对象就专注于公司,做的是toB生意,为公司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不像大量的中美互联网企业,直接面向个体消费者,做的是toC生意。但显然,toB的业务增长极限,要远远小于toC。

虽然欧洲互联网产业不发达,更不处在互联网技术的前沿,但并不影响欧洲学者对互联网产业的关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比较传媒研究院的教授何塞·范·迪克的《连接:社交媒体批评史》(以下简称《连接》)就是一本关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著作。

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这本写于2012年的著作,将近10年后才在中国出版,读起来如读 “古籍”。毕竟,2012年前后,已经是PC时代的尾声,智能手机时代正在奔腾而来。而《连接》一书,虽然也将社交媒体时代的 “霸权”刻画得淋漓尽致,但既然作者没有见过微信、抖音一统天下,也没有见过大型网购平台对零售业摧枯拉朽的攻势进而改变了城市的空间布局,那么作者会不会生出一种“悔其少作”的情愫呢?

但不能说,因为作者在2012年没有预见到智能手机集10余年前的PC、手提、移动电话、固定电话、导航仪、短信、QQ、msn、照相机、摄录机、游戏机、报纸、杂志、图书馆、收音机、电视机、碟片、软硬盘、影碟机、影院、计算器、钱包、自动取款机、小卖铺、大卖场等等于一身的智能终端,就武断地认为作者的见解没有价值。

事实上,在中美互联网产业高歌猛进的这些年里,一些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比如数据的所有权问题,又比如个人信息保护,等等,在《连接》这本书里,都涉及到了。

作者在书中写道:“就像基因和草药在被生物技术和制药行业占有之前属于公共资源一样,各种类型的社交正在从公共空间转向企业空间;即使是在十年前,将社交行为编码为专有算法还是不可想象的,更不用说这些过程的品牌化和专利化了。今天,脸书、谷歌、亚马逊和推特都拥有自己的算法,这些算法越来越多地决定了我们喜欢、想要、知道或发现什么。关于软件和硬件所有权的争论,是关于什么构成了公共空间、非营利或企业空间的更为深刻的争论的核心,特别是对这些空间的区分在意识形态上陷入困境的时候。”

在高频度地使用社交媒体10多年后的今天,的确可以仔细回想,我们当年无忧无虑愉快地玩耍的那些社交平台,如何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企业的领地和钱袋子,我们或许可以自我说服:开发者要给各种工作人员发工资。

但是当社交平台成为巨无霸取得天文数字的市值和利润,而平台上呈现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和售卖的东西,都来自用户的免费奉献甚至是花钱呈现,那么这个平台的所有权到底是谁的?这只是一个类似于信息超市的东西吗?

长久以来,绝大多数人不会去碰数据所有权这个高深莫测的问题,即便有极少数人去思考,也得不到什么共鸣,因为它的前置条件太多了。

但是当欧洲的学者差不多10年前不避繁难思考它的时候,其实从侧面反映出欧洲社交媒体类互联网企业的担忧。

作者注意到,2013年的用户和所有者与2006年或2002年的不同:商业模式和内容随着管理政策和界面的变化而变化。每个单一的平台调整都被纳入一个更大的规范和监管变革方案。这些平台相互占据什么样的私人、公共和企业空间,它们的交集如何影响我们对这些空间的相对概念?各种平台的架构和监管协议如何影响社会的法律规范和互信?平台如何回应在货币化方案中彼此的变化,以及共享数据的机制是什么?

作者承认,上述问题涉及多种探究角度,每个角度都需要不同的学术专长。如果认真对待上述问题,我们至少需要从信息技术、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经济学、法律和政治传播六个视角来洞察社交媒体的全貌。

然而这些研究在其他地区是相对缺乏的。互联网技术一日千里,稍一落后,迅速就被淘汰出局,根本容不下欧洲式的慢条斯理和陈情说理。法律不可逾越,这成了阻拦互联网产业野蛮(蓬勃)发展的一道障碍。

也因此,《连接》一书,也可以视为欧洲互联网产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的说明书。或许,在社交媒体发展到它的极致状态,人们开始从“社交”的癫狂中逐渐恢复理智的时候,这本“古籍”会被人们注意到它独到的价值。(任大刚)

来源: 文汇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