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老了才明白,今生最亲的人不是老伴和子女,而是这个人
提起杨绛先生,不免会羡慕她的一生,她的个性温暖纯良,与丈夫钱钟书先生的爱情也是相濡以沫,一家和睦安宁,所以杨绛先生能在高龄的时候安享晚年也不足为奇。
杨绛先生的修养是刻在骨子里的,一生爱读书给她带来的气质也是显而易见的,哪怕她已经年过百岁,看起来还是一般岁月静好的模样,优雅且从容。
她无疑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女性,因此才被大家尊称为“先生”,她身上有女性的温柔,也有男性的力量,坚强且柔软。
杨绛先生写的《我们仨》,温暖了无数人的心灵,至今我犹记得那句:“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可是她并不孤独,从她的身上,我们便能明白,晚年最亲的人并非是老伴儿或者子女,而是自己,只有自己才是能陪伴自己到老的那个人。
一:最好的夫妻关系,是彼此成就
杨绛先生和她的丈夫钱钟书,可以称为理想夫妻关系的范本,哪怕他们已经在一起相处数十年,还是会对对方说“谢谢”“抱歉”“打扰了”这种礼貌性的用语。
这也是他们之间的感情,得以保鲜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很多夫妻却是相处时间越长,对对方越没有耐心,等互相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缺点之后,便相看生厌。
除此之外,杨绛先生与钱钟书,互相成就了彼此。
杨绛先生很早的时候,便被大众所熟知,除了她的文字流传甚广以外,还有好几部戏剧作品呈现在大荧幕上,所以在那个年代,大多数人都知道“这就是杨绛”。
而且杨绛先生的才华,早已经在大家心目中奠定了一些基调,直到杨绛与钱钟书结婚的时候,大家还是只知道杨绛,对钱钟书却一无所知。
于是那个时候,钱钟书经常被叫做“杨绛的丈夫”。
但是,这两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并非是女强男弱,杨绛尊重钱钟书,而钱钟书爱护杨绛,两个人向来如胶似漆。
钱钟书写《围城》的那段时日,杨绛甘愿放下手中的工作,细心照料钱钟书的饮食起居,帮他解决家里的一切麻烦和烦心事,就是希望他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去。
要知道,杨绛也是大小姐一样的人物,在家也并未做过这么多的累活,可是她没有一丝一毫的埋怨,还为了自己能帮丈夫一些事情而感到开心。
记得杨绛先生在日后的某段采访中是这么评价自己的那段时光的:“抗战时期的上海,日子过得极其艰难,我从大小姐变成老妈子并不觉得委屈,这是出于对丈夫的爱,我爱他胜过爱我自己。”
正是夫妻二人携手走过了最艰难的时光,钱钟书创作的《围城》一经问世便获得热烈反响,从此以后钱钟书的大名也赫然出现在文学界,他和杨绛成为了能够并肩而行的爱人。
二:晚年最亲的人,不再是老伴儿和子女
纵然杨绛先生一生幸福,但人的生老病死别离,是无人能避免的事情。杨绛先生这一生中经历的最大伤痛,大概就是亲眼目睹了女儿和丈夫的离去。
一九九七年,杨绛先生的女儿钱瑗永远地告别了这个世界,时隔一年,她的丈夫钱钟书也彻底离开了。那时的杨绛已经九十岁上下,亲人逝去带来的巨大悲痛让她一度坚持不住,苦痛万分。
可杨绛毕竟是睿智的,她明白自己不得不面对这些事情的来临,所以杨绛忍着内心的苦痛,帮丈夫继续整理他生前未完成的手稿,也算是丈夫还陪伴在身边吧。
至此,往后的年月,杨绛的生活中便只剩下她自己,就像她在书中写的那样: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她自己在家里生活,谢绝前来看望的客人,专心回忆自己一家人的点点滴滴,写出了这本《我们仨》,回忆的这一幕幕,就仿佛女儿和丈夫又回来陪伴了自己一段时光一样。
杨绛先生一直到一百零五岁才安详离世,所以她自己陪伴了自己最后的二十年光景,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
所谓世事无常,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惨剧也时常在上演,没有人能有预料生死的本领,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种心理建设,也许生命的最后身边并无一人,只有自己。
三:思念不断,灵魂不灭,学会跟自己和解
人的心里一定要有一束光,才能支撑自己活下去,而杨绛先生心中的光,便是信仰。
她在女儿和丈夫先后逝世之后,开始涉猎哲学,还翻译了柏拉图的《裴多》,书中“灵魂不灭”这一观点让她十分动容。
她边翻译这本书,内心也不断在加强自己的信念,人的灵魂是不会灭亡的,女儿和丈夫一定会在自己看不到的空间里陪伴着自己。
这样的信念感给了她坚强生活的力量,以至于她哪怕年近百岁,依然眼神有光,可以如年轻的时候一样通宵达旦的工作,而不觉疲惫。
一百岁,对很多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即便在心中能勾勒出一百岁老人的样子,也几乎是弯腰驼背的佝偻模样,满脸的愁苦与皱纹,说话也已经口齿不清,头发白中透着灰,十分没有精神。
可是杨绛先生的一百岁不一样,她开口依旧有着极为清晰的思路,说话文思泉涌,面对他人脸上带着盈盈笑意,走路速度虽然变慢,但还是尽量保持挺拔的身姿,就像她骄傲的一生。
从杨绛先生的身上,我们总能看到生活最美好的样子,令人动容。
如果你想细致地感受一下杨绛先生和丈夫女儿的温情生活,你可以细细读完这本《我们仨》,在这本书里,你或许能找到生活最纯粹的模样,找回自己最初最向往的那种人生,并且恍然大悟,女人的一生是可以这样度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