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间隔多长时间最好?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等待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最低的治疗风险。
在门诊,经常有患者因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治疗失败就诊,有些患者疗程结束一个月复查呼气阳性,就要求医生再次给予根除治疗。我总是告诉患者,两次治疗之间,最好间隔一段时间,这样既可以降低抗生素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也可以提高再次治疗的成功率。
那么间隔多长时间合适呢?我经常建议患者至少间隔3-6个月以上,对于多次治疗失败的患者,有些患者我甚至建议间隔1年以上再治疗,在等待再次治疗期间,我还嘱咐患者尽量避免应用抗生素。
近期,一位意大利学者在美国消化疾病周的国际会议上,报道了他们针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结果。
研究者将首次治疗应用三联疗法(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和替硝唑)失败的患者纳入了研究,根据患者两次治疗期间不同的间隔时间分为4个治疗组:第1组7-10天后、第2组1个月后、第3组3个月后、第4组6-12个月后,每组患者均接受了相同的补救治疗方案。
研究结果显示,两次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的间隔时间对于治疗的成功率非常重要,而至少6个月的时间间隔是影响治疗成败的关键时间。
幽门螺杆菌在被药物作用后,如果没有被根除,幽门螺杆菌会发生球形变,从而可以使幽门螺杆菌逃避药物对其的杀伤作用,在幽门螺杆菌发生球形变时,如果给予根除治疗,不但难以根除幽门螺杆菌,还可能诱发或加重幽门螺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延长两次治疗的间隔时间,除了可以降低由于短期内反复应用抗生素导致的相关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如抗生素相关性胃肠道菌群失调),还可以使发生球形变的幽门螺杆菌有时间和机会恢复到正常的生长状态,并有可能可以降低幽门螺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从而提高了再次根除治疗的成功率。
经常有患者担心间隔时间过长,导致胃内病变加重,幽门螺杆菌感染多在儿童期获得,只是患者发现感染的时间多是在成年期,相对于漫长的感染时间,间隔几个月的时间并不算长,等待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最低的治疗风险。
在某些特殊情况,如果患者临床疾病需要尽早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如活动性消化性溃疡,尤其在合并并发症时,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此时及时给予的根除治疗可能利大于弊。
对于一般患者,在等待再次治疗期间,如果患者相关症状较明显,可以给予患者一些对症治疗的药物,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对于任何患者,医生都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